如何从外观辨识德国造驳壳枪的不同型号

如今的博物馆,包括军事博物馆,对驳壳枪的辨识似乎十分的不屑,至于影视与自媒体上,更是张冠李戴,驴唇马嘴。估计那些博士专家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大人物大事件上去了。既然专家们都不屑于驳壳枪的型号考证,这便正好轮到我这样的非专家来卖弄。现仅就毛瑟驳壳枪的外观做一粗略区分。

从枪管长短上说——

毛瑟手枪的枪管,大致说来,就是长短之分。长枪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两种,短枪管则仅有99毫米一种。140毫米枪管的毛瑟手枪最多,从它诞生后的第一种型号C96到停产时的最后一种型号M712,都是140毫米长枪管。

枪管长99毫米的盒子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出品。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无奈地将原型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并将握把也改小了一点点,对外称作警用手枪。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作“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那支著名手枪,就是该型警用手枪。

图01 朱德南昌暴动时使用的驳壳枪

132毫米枪管的毛瑟手枪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后有少量出品,属M30的早期型号。中国人习惯将标准枪管的驳壳枪称作“二把盒子”,由于132毫米与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归入“二把盒子”的范畴。为区别,将140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长八分”,将132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短八分”。

同为M30的毛瑟“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仅看枪管长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枪机滑轨的形状是不同的,短八分的开有减重槽,而长八分的没有这个减重槽,这是最好的辨别方法。当然再细说区别还有多处了,比如商标、枪号等。

图02 “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

除特别常见的140(132)毫米与99毫米驳壳枪外,毛瑟手枪还有不常见的几种长度的枪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枪管等,属于商业出品,十分罕见,这里略去不述。

毛瑟手枪的衍生品中,还有卡宾型,枪管长超过200毫米,多为固定枪托,并有前护木。该卡宾型1917年后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枪。该枪在中国民间有个俗称——“马匣子”,意即可以兼作马枪使用的匣子枪。

图03 卡宾型毛瑟手枪,中国俗称马匣子

从枪的口径上说——

毛瑟手枪的口径是7.63毫米,发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该枪自1896年诞生后,中国人无比青睐,德国军方却并未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德军军用手枪严重不足,才匆忙间订购了10万支。与众不同的是,德国军方订购的这10万支毛瑟手枪,不是原枪的7.63毫米口径,为了与当时德军制式的鲁格手枪达成子弹通用,他们所购的这批手枪的口径被改成了9毫米,发射9X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为了防止误装入7.63毫米的子弹,该枪的枪柄上用阿拉伯数字刻印了一个大大的“9”字,并涂以醒目的红色,西方人所称的“大红9”就来源于此。该型手枪在中国被称作一号毛瑟手枪。从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关于购买美利洋行械合同弹稿》中,有购买“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五百粒”的字样。这就是民间所称“头把盒子”的最早版本。

图04 9毫米毛瑟手枪,国外称作“大红九”

9毫米德造毛瑟手枪并不仅仅只有发射9X19毫米的,还有9X25毫米的,但极罕见,我也没这枪的清晰图片。

毛瑟手枪进入到中国后,曾被大量仿制,各厂仿制时,包括口径,都是原样照仿,唯独山西例外,阎锡山晋绥军仿制毛瑟手枪,除也按原枪口径仿制外,还加大口径,研发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为该枪的口径远大于当时一般盒子炮的7.63毫米,故获得“大眼盒子”的绰号。该枪铭文有多种,较多的一款是在其枪身左侧打印有篆体的“壹七式”,意即民国十七年定型,如图:

图05 中国山西造一七式11.43毫米手枪的左侧面

在该枪枪身右侧,印有“民国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晋造”,如图:

图06 中国山西造一七式11.43毫米手枪的右侧面

该枪仅在晋绥军中使用,或者也在晋绥军活动的北方地区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没能进入到南方军队中。这是头号盒子的又一版本。

毛瑟手枪的早期,还有8.15毫米口径的,但极罕见,未能流行起来,故不述。

从枪机节套与枪管的形状上说——

毛瑟手枪的早期出品,其枪管与枪机节套是一体加工成形的,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M30型借鉴西班牙驳壳枪的作法,改为分别加工,而后嵌入结合成一体。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观上留下了印记,即早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之间很平滑,后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则有一个阶梯状过渡。请看图:

图07 上为M1930的枪管,下为C96的枪管

从枪的握把上说——

毛瑟手枪的握把形状,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说的“扫帚把”,几十年间从没有大变,但小的变化却是有的。大体来说,有大握把与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圆形,小握把底部则略显平直,也比较窄。小握把主要是毛瑟警用型手枪使用,其他则基本都是大握把的。

图08 毛瑟手枪的大握把与小握把

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它的防滑纹的粗细上,早期的C96型采用的是纹路很细密的那种,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纹,后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则采用纹路粗疏的那种,只有12道防滑纹。

图09 左为早期C96的握把,右为后期M30(含M712)的握把

毛瑟手枪的握把护片,绝大多数由硬木制成,极少数为塑胶压制,国人称“胶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胶当然不如硬木贵重,当年却正相反,物以稀为贵,因而那年头谁若拥有一支“胶把匣子”的话,那是相当的牛逼。

图10 胶把匣子

胶把匣子并非一款,而是有多款,上图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胶把匣子有的是批量生产,有的是私人定制,也有的是私下改装。

从机锤形状上说——

1,马刺形击锤。

图11 毛瑟手枪的试制型号

这是毛瑟手枪试制阶段的击锤样式,形同骑兵马靴上的马刺,与当时流行的左轮手枪的击锤相仿。手枪的后瞄具只有缺口,没有表尺分划。该型手枪并未批量生产。

2,圆锥形击锤,也叫“海螺击锤”。

图12 毛瑟C96型的最初型号,击锤呈“海螺”形

这是毛瑟手枪自1896年诞生后至1899年(大约)时的击锤样式。因其形状是由向中心渐凸的很多同心圆构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称作“海螺击锤”。

3,大环形击锤。

图13 毛瑟手枪正式量产后的第二种击锤,大环形机锤

大环击锤,顾名思义,就是因机锤是一个较大的圆环而得名。大约1899年开始生产,至1905年逐渐被新式的小环击锤所取代。该型手枪的机匣形状又有几种不同。其中的一款,机匣两侧全无任何铭文,也无丝毫的凹凸,整个看去光滑如镜,在中国,便有了“大镜面匣子”一称。“大镜面”在当年的中国很受欢迎,许多带枪的人都以佩有这样的“大镜面”而倍儿有面子。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身陷绝境后与敌对射,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大镜面”匣子。

图14 著名的“大镜面”

4,小环击锤,也叫“麻雀头击锤”。

图15 毛瑟手枪在1905年后普遍采用的小环形机锤

这是毛瑟手枪1905年开始的击锤样式。其形如鸟头,故在中国有“麻雀头击锤”一称。后来一直到该枪停产,差不多一直是这种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环机锤又有几种,并不完全一样,只是差别太小,不细说了。

从弹仓容量上说——

早期的毛瑟手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10发,极少数有6发和20发的。

图16 两款早期六发装的驳壳枪

此种六响的驳壳枪多是毛瑟手枪初创时的产品,经少量投产后感觉不合适,便停产了,流入中国的不多。需要说明的是六响的驳壳枪并非这两型,也是有多种型号,限于篇幅,未罗列。

图17 两款早期20响的半自动毛瑟手枪

曾任蒋介石卫队长的宓熙回忆,他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护卫蒋介石时,就使用一支20响的驳壳枪。这时,后来风靡全中国的M712快慢机和西班牙各型的20响手枪都还没有问世,想来他使用的应该就是早期半自动的20响驳壳枪。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20发手枪,没有快慢机,只能半自动射击。

从自动方式上说——

毛瑟手枪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改进,又衍生出多个型号,但全都是半自动的。德国人从没想到过开发全自动的功能,因为手枪全自动射击,在除了中国人以外的任何人看来,实在不是很科学的用法。可没想到的是,西班牙专门瞄准中国市场仿造的驳壳枪上,却增加了连发功能,更令讲规矩的德国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连发射击被中国人接受了。眼看西班牙人这样抢生意,德国佬坐不住了,奋起直追,很快,具有连发功能的毛瑟冲锋手枪便被开发出来。

该枪并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试制出品。试制型速射手枪枪管长132毫米,用10发和20发可拆弹匣供弹,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左侧,为片状,拨向“N”时,为半自动射击,拨向“R”时,为全自动射击。

图18 毛瑟冲锋手枪定型前的试制产品

试制型冲锋手枪产量不大,仅3500支,但仍然进入到了中国,长征时的罗瑞卿就曾使用一支这样的手枪。

该速射型手枪经少量投产试用,毛瑟厂根据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几处完善和改进,便形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M712型冲锋手枪。

M712型冲锋手枪与其先期试制品从外观上看有几点不同,主要的:一是枪管长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机的形状由原来的片状改为桃型。

也就是因为枪上安装了单连发转换的快慢机,所以该枪(也包括所有安装有快慢机的驳壳枪)又被俗称作“快慢机”。

图19 毛瑟M712型冲锋手枪,著名的“二十响”

该型毛瑟手枪的供弹具为可拆弹匣,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极少数有15发和24发的,可选择装配。军博展出的那支“张辉瓒的手枪”,就是该枪装10发弹匣时的状态。

要分辨一款毛瑟手枪是半自动的还是全自动的其实特容易,看有没有快慢机就行了。另外,该枪还有一个区别于早期C96型的明显特征,即它的“肚子”。由于采用可拆弹匣,使得该枪弹匣仓部位明显凸出于枪身平面,犹如一个人鼓起的大肚子。因为这个,还可能因为作为手枪来说,其20发的弹容量足够大,所谓“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国,M712型手枪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称。这是诸多毛瑟手枪的最后一款,曾大量进入到中国,是当年最常见的一款驳壳枪。

毛瑟手枪的细节变化太多,除以上所说的辨识方式以外,枪纲环、表尺、保险机、抽壳钩、减重槽、商标、枪号等等,也都因生产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碍于篇幅,这里不详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