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漫漫岁月,壮我悠悠中华

美国封杀华为事件愈演愈烈,一方面我们看到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能证明华为的强大,虽说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祖国已经不是以前的祖国了!

今天我们是昌盛的,每当我回顾昨天,便看到为今天付出血汗前辈们!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了今天。

就在今天,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

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说到中国航天,有的人可能会想起“神舟”,有的人会提起“嫦娥”,也有人会想到“北斗”等品牌卫星,

而这其中,最有国民度的,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就是伴随中国航天一路成长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长征火箭先后有17种型号投入使用,

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圆梦奔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

成功将50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具备了发射任意地球轨道有效载荷能力,入轨精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此处应有掌声!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的主力运载火箭,承担了我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据统计,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成功率约为96%。与前50次发射相比,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且趋于稳定。

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独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在近20年世界各国航天发射中,是连续成功发射次数最高的一年。

然而这些光辉战绩的背后,却是无数航天人数十年的卧薪尝胆、艰苦奋斗打造出来的。

在美国打响封锁科技战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当年中国航天的故事,在那里,我们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曾经,中国工农红军用双脚走出光明前程,完成长征的壮举,时过境迁,中国航天人用他们的方式传承着前辈的精神,向茫茫宇宙发起挑战,赋予“长征”新的涵义……

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运载火箭也是从中远程战略导弹发展而来的。

老五院建院之初,正值美苏冷战时期,两个世界霸主剑指太空,尚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这和中国力争成为世界大国,不仰人鼻息的政策并不吻合。

太空竞赛当前,党中央毅然决定研究“两弹一星”,毛主席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1957年9月7日,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等人赴苏联谈判,谈判的目标是苏联的导弹技术。

一个月后,中苏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向我国提供P-2导弹的资料数据。

终于,具备了人才和技术,中国的导弹研究快速上马了。1961年,中国人研制出了近程导弹;

1964年6月中程导弹研制成功。1965年,在“东风4号”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中国火箭的研制工作也全面展开。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使得中国成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搭载返回式遥感卫星“尖兵一号国土普查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运载火箭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1986年是美国航天界的灾难年。

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严重爆炸事故,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4月18日,一枚搭载着军事侦察卫星的“大力神34D”运载火箭发生爆炸事故,星箭俱毁。

5月3日,一枚搭载气象卫星的“德尔塔”火箭失控脱轨,再次发生星箭双毁的事故。

美国不得不取消了航天飞机和多数火箭的飞行计划。

同年5月30日,欧洲的“阿里安2号”因为火箭第三级未能点火也发射失败了。


阿里安运载火箭

欧美的接连失利,使得国际上出现运载火箭供不应求的现象,等待已久的长征火箭终于获得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为了取得外商的信任,我们先是在自己的返回式卫星上提供搭载服务,直到1990年4月7日,才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商用卫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成功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打破了休斯公司的卫星入轨精度记录。

亚洲一号上太空


首战告捷,中国用实力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上抢占了一席之地。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航天事业凭什么能做到全球第一,靠的是什么?是国家补贴吗?是中国市场吗?都不是!靠的是技术!自主创新、独一无二的先进技术!如果我们手上没有属于自己的先进技术,今天我们仍然会被卡脖子!也正是因为我们经历过“被卡脖子”的段艰苦岁月,所以,我们才更知道自主创新对这个国家的意义!因此才有了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国产航母、歼20、驱逐舰、天眼……

歼20


根据2018年数据: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数据表明,全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全国77%,而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又超过了全国研发投入总额的四分之一。在国家科技奖励中,中央企业获得科技奖项占获奖总数的1/3以上,国家越来越看重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超级工程,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建立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创新需要的最重要资源,是人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科技工作人员156.6万人,两院院士226名;其中中央企业拥有工程院院士189人,占全国的22.8%。如今,在最高精尖的领域,

嫦娥、神舟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5岁国产航母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7岁……在许多总装车间,90后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这些在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是我们自信的源泉、硬气的资本、自立的希望!但是!当我们看到国家的科技实力逐渐走向“年轻化”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那些老一辈为了“中华崛起”而奉献出宝贵青春甚至是生命的“民族英雄”!在呕心沥血的奋斗中,一批老一辈科学家和将帅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无悔的人生凝固成一尊尊永恒的雕像;在舍生忘死的拼搏中,许多科技人员、工人和士兵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美好的青春铸成了大漠丰碑。历来中国之强大,全在我中华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得志则国得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奋斗永久。今天,这样的精神同样在照耀我们砥砺前行,并催生出一个又一个鼓舞人心的科技创新故事。自信而不自大,自强而不自满,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世界,世界看中国;得道必多助,创新要图强;国人当努力,胸怀要开放;心中有希望,前路有方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