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给德军以极大心理震撼

二战时期,苏联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了一种火箭炮,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由于苏军将这种新型武器严格保密,前线官兵不知道其正式名称,就根据字母K,将此型火箭炮称为“喀秋莎”。

于是,非常女性化的喀秋莎成了此型火箭炮的代名词,给予了苏德战场上的德国国防军以极大的火力打击,以至于德国官兵对此型火箭炮印象非常深刻,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不要以为喀秋莎一定是漂亮的金发女郎,其实,二战期间,许多参战的苏军女兵都是水桶腰一般的体型,显得人高马大,让体验了苏军女兵风采在西伯利亚俘虏营的日军官兵,感到在苏军女兵面前,那活儿都抬不起头来,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感。

不要被“喀秋莎”这个极富女性化的名称所迷惑,“喀秋莎”发起威来,如发情的母老虎一般,许多日军官兵俘虏算是领教了,日后见到金发苏军女兵躲都来不及。

扯远了,言归正传,喀秋莎首次发威,是在1941年7月14日,当时冯·博克陆军元帅指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先头部队刚攻占了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正抓紧将补给物资运往靠近前线的供应站时,一阵突如其来迅猛的密集炮火把车站附近的德军以及物资列车全部炸上了天。

持续的咆哮声和爆炸不到10秒钟时间,让幸存的德军目瞪口呆,又迷惑不解,不知道是什么火炮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如此之多的炮弹,关于苏军有了新式火炮报告被迅速上传,不过德军上层同样对此迷惑不解。

莫斯科会战打响,突前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首次缴获了一种架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以后,德军才终于揭开了苏军这种秘密武器的真相,就是苏军称其为喀秋莎的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正式名称是БМ-13,是一种多轨道的军用卡车自行火箭炮,发射架采用了工字型,共有8条发射滑轨,在上下可分别挂1枚火箭弹,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枚,最大射程8.8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一次齐射仅需7-10秒。

БМ-13火箭炮,弹长1.45米,弹径132毫米,滑轨长度5米,弹重42.5千克,火力非常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集群目标、压制敌火力配系,以及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在苏德战场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喀秋莎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种投入实战的自行火箭炮,一个火箭炮团可一次性的发射出400多枚132毫米火箭弹,大面积火力覆盖式打击,属于典型的“苏式暴力美学”,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阴影,苏德奥尔沙战役中,德军就被喀秋莎火箭炮打了个措手不及,直到莫斯科会战时,才真正见识到这个大杀器。

仅1门喀秋莎火箭炮,就能发挥出相当于一个营的身管火炮威力,而且是大面积覆盖性轰炸,坦克、军卡、火炮、官兵、战壕等都覆盖在内,任何暴露的目标分分钟完蛋,面对苏军喀秋莎火箭炮的强大攻击,德军的心理阴影非常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