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生米充饥 摆渡革命火种

6月12日,于都县罗坳镇石尾渡口,细雨霏霏、草木茂盛,贡江镇渔民村的李明荣站在小丘上,望着于都河。他的讲述,揭开了一段尘封的长征往事——

石尾渡口,两河交汇,水面宽广,周边许多农户世代打鱼为生,李明荣的父亲李声仁,便是其中的一名老船工。

85年前的10月16日,年轻的李声仁像往常一样在河面撒网捕鱼,一同捕鱼的还有其他几名乡亲。当时,红军战士在侦察水情,他们请李声仁等人把船靠过来,“我们有大批队伍要在晚上渡河,想请你们帮忙。” 李声仁定睛一看,这群陌生人的军帽上都有一颗红星,听说他们要渡河打“白狗子”,当即答应他们的请求,组织一批船送红军渡河。

当晚,夜色茫茫静悄悄,20余艘渔船慢慢靠岸。李声仁站在领航大船的船尾撑篙,妻子王九发坐在船头把舵,20多位红军将士纷纷登船。船载重多、吃水深,加之河面宽600多米,水流湍急,掌船十分吃力。几趟下来,李声仁已觉力气不足,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开始在船上架锅烧饭。不料待米洗净,红军战士叮嘱他:“请不要停,不要生火,不要点灯,尽快把我们送过去。”想着以往被欺凌的苦难生活,李声仁停止做饭,随即抓起几把生米,就着河水,囫囵着吞咽下肚。

整整一宿,这些满载革命火种的渔船,在河上穿梭来回十多趟,3000多名红军战士顺利渡河,时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的陈云也在其中。隔夜,李声仁等人又驾船来到鲤鱼渡口,将另外3000多名红军战士送往对岸。

最终,红军战士按期抵达,十分感谢这群渔民兄弟的帮助,打好欠条,叮嘱他们去当地苏区政府领取酬劳。但是,李声仁等人并没有去,他们第一时间商量好尽快离开此地,躲避起来。大家迅速收拾好行装,顺河而下,前往泰和、万安等地谋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回到家乡。(记者 万芸芸 钟端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