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装甲航母号称不沉战舰,被美国潜艇一炮击沉,令人啼笑皆非

作者:相复励

二战中,发展装甲航母的其实并非英国独一家。随着航母运用经验的积累,日本海军在1939年(昭和14年)推出了海军造舰第4次充实计划时,开始决定建造1艘新型舰队航空母舰——这就是日本唯一的一型真正意义上的装甲航母“大凤”号。

“大凤”号虽然也是装甲航母,但与英国人担心德国陆基航空兵的出发点不同,“大凤”号体现的是日本人在航空兵运用上不同的思路。日本海军打算,“大凤”号能深入到敌舰载机作战半径以内突击敌方舰队,此外还有个很特别的用途,要在机动舰队的前方,担当己方攻击机群的中继基地,以便日方舰载机主力,能借其甲板进行超远程的“先发制人”打击。随便说一句,超级航母“信浓”号也有类似的使用思路,所以“信浓”号载机量也并不大。

正因为其独特的使用思路,“大凤”号必须非常抗揍,特别是飞行甲板防护一定要坚固,否则完成不了“前进机场”的使命。加之后续建造中,由于领教了美军俯冲轰炸机的威力后,日本海军充分汲取了中途岛、圣克鲁斯等一系列海战的经验教训,“大凤”号飞行甲板铺设了极其强大的装甲——前后升降机之间,厚重的装甲层有150米×20米,装甲是由20毫米的DS钢板和75毫米的CNC装甲板叠加而成。

这些日本自研的低碳复合装甲,质量与同期英美装甲并没有太大差距,标号完全可以抗击500千克炸弹的俯冲攻击。这个尺寸的装甲带,虽然从覆盖比例上来说不如英国的“光辉”级(139米×29 米,76毫米 NC装甲),但比“光辉”级更强的是,“大凤”号的前后升降机上也覆盖了25毫米的DS装甲。

某种意义上说,“大凤”号已经比较接近现代航母的理念了。例如,使用2个大型升降机代替3个小型升降机,在加强防护的同时提高转运更大尺寸舰载机效率;又例如,其机库艏部封闭结构带有爆风排出孔和可脱落的机库钢板,理论上有助于解决装甲航母特有的机库闷爆损伤;在日本航母上首次实现了舰岛和烟囱的一体化,等等。此外,“大凤”号的消防设施要比之前的日本航母都要好。然而,精心设计且极其昂贵的“大凤”号,却也是一艘短命的航母。

1944年6月,服役仅3个月的“大凤”号,编入第三舰队第一机动舰队,担任旗舰,参加马里亚纳海战。6月19日8时,“大凤”号在飞机起飞作业时候,被美军潜艇“大青花鱼”(USS Albacore SS-218)号发现。“大青花鱼”号隐蔽地向其接近,在射击指挥仪故障的情况下,根据目视瞄准向日舰发射了6条鱼雷,其中只有2条射向了“大凤”号。

此时,海战史上颇为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大凤”号上的舰载机飞行员小松关雄兵曹长刚刚驾机升空,看到鱼雷航迹正向“大凤”号扑来,他立即采取自杀撞击行动,按下机头,居然撞毁了其中一条鱼雷!然而,另一枚鱼雷,还是结结实实地命中了“大凤”号。

对于标准排水量29300吨的“大凤”号来说,这一枚鱼雷的确不算致命,似乎舰船浮态、稳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纵横倾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凤”号仍在正常地进行起飞作业,只是其中一部升降机在爆炸冲击中出现故障无法使用。坐镇指挥的机动舰队司令官小泽中将也压根没把这点损伤当回事,命令继续放飞舰载机,同时命令加强反潜警戒。

这里,再次暴露出日军指挥官层面,对于舰艇损管意识的淡泊。与“信浓”号这样施工不完全,但并未搭载舰载机和弹药的“空载”航母不同,对于“大凤”号这样一艘“全状态”航母,进水并不是最主要威胁,起火和爆炸才是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枚鱼雷的爆炸,对舰体并不足以造成严重损伤,但爆炸让机库里的航空燃料管道出现了裂缝。这道裂缝应该并不大,因为如果裂缝足够大,喷溅的燃料会造成管道压力降低,反而引起机库里保障作业人员的警觉。很有可能,中雷后考虑不影响飞行甲板作业,全舰并未下达全面检查系统装备的命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库里挥发的航空燃料气体浓度越来越高,却无人发现异常。即便在化工大幅进步的今天,航空燃料的闪点最高也只能达到40-50摄氏度,二战时的航空燃料,30多摄氏度就足以充分挥发,2%-5%左右的浓度就足以爆燃。与现代航母不同,二战日军航母加油是在机库进行的,装甲航母特有的封闭机库让油气浓度不断堆积,“大凤”号在懵然无知中走向灭亡。

下午2时32分,因为油气浓度过高,引起机库前部封闭处发生爆炸, 5分钟后,高温使前弹药库被引爆,下午4时30分,这艘服役才3个月的新型航空母舰就葬身海底。日本海军唯一的一艘正牌装甲舰队航母,未取得任何战果就殒没马里亚纳海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