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装甲篇丨中坦打不过轻坦?还把军队士兵都坑吐了

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之一,意大利在20世纪的2、30年代也迎来了一次武器装备的大升级。1921年意大利人开始生产本国仿制版FT-17坦克。意大利版的FT-17与原版最大的区别就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使车重减轻到了5吨,从而获得了L5/21的军方编号,在出口市场上也叫作菲亚特3000坦克。菲亚特3000换用了功率稍大的菲亚特公司发动机,同样分为两个型号,A型装备两挺6.5毫米机枪,B型装备一门37毫米炮。


FIAT3000坦克

菲亚特3000坦克出口了拉脱维亚、匈牙利、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四国,同时装备了意大利本国陆军,成为意大利最早的军用制式坦克,直到1930年还生产了50多辆升级版的L5/30型坦克。

CV33坦克

1939年,意大利终于拥有了第一款中型坦克。安萨尔多工厂打造了一款名为M11/39的中型坦克,虽然名为中型,但它也只有可怜的11吨,装甲最厚处仅有30毫米,也就跟日本坦克是一个水平。重量轻装甲薄也就算了,作为主武器的37毫米反坦克炮居然被安装在车体前方,炮塔内只安装了一挺8毫米机枪,另有一挺机枪安装在车体上。M11/39坦克一共生产了100余辆,曾有一部分被盟军缴获后交付给澳大利亚陆军使用,但很快就因过于落后被淘汰了。

M11/39坦克

拙劣的M11/39令意大利军方十分不满,虽然应急性地装备了100辆填充装甲部队,但也下令合并不久的菲亚特-安萨尔多公司尽快拿出一款可堪一战的中型坦克。新坦克计划于1939年10月26日开始设计工作,次年1月1日即开始量产,7月8日正式服役。这款被命名为M13/40的坦克在M11/39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在炮塔内安装了一门32倍径47毫米炮,车重13吨,最大时速32公里,装甲最厚处仍为30毫米。

总体来说M13/40相比于M11/39已经有了较大提高,车体结构布局更为合理,但却有一个新的问题困扰着意大利人:M13/40炮塔内未安装通风换气装置,导致炮弹发射药废气郁积在炮塔内严重影响坦克兵。在战斗中开上几炮后M13/40的坦克兵们往往被熏得头晕眼花呕吐不止,战斗力无法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意大利坦克兵们不得不打开车顶舱盖通风换气,这在战斗中是非常危险的。

M13/40坦克

虽然有着严重的问题,但M13/40坦克仍然是意大利在二战初期北非一线战斗力最强的坦克。为了解决通风换气等问题,意大利人研发出了M13/40的升级型号,定名为M14/41。新型号与老型号相比安装了通风换气设备,修改简化了悬挂装置并换用了更好的发动机,使得车重上升到14吨。M14/41共生产了800多辆,在它服役后部分M13/40也加装了同样的通风设备。

M14/41坦克

到了1942年,意大利继续挖掘M14/41的潜力。菲亚特公司将坦克的前装甲加厚到50毫米,侧面装甲也加强到42毫米,火炮加长至40倍径,换用了192马力的新发动机使得最大时速上升到40公里,定名为M15/42坦克。但与苏联的T-34、美国的谢尔曼等各国新锐坦克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M15/42仅生产了90辆后意大利就向盟军投降了,后来菲亚特公司还为德军生产了28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