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朴素的生活”,洋溢热爱和欢乐

相濡以沫五十余年的马旭夫妻。

编者按 大爱无言。2018年,一位八旬老人将毕生积蓄的1000万元捐给家乡助学,人们走近老人才发现,捐出巨款的她,毕生清贫度日,老人的善举感动无数国人。她就是冰城儿女马旭,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和平年代醉心科研,让战士无比敬佩的军中“居里夫人”。

当年,14岁的马旭离开木兰县小山村的家,一身戎装拥抱蓝天。她说,从那时起,未敢忘记家乡的黑土地,因为家乡留着她的根。满头银发时,她说,乡音和初心都不曾改变,她对家乡还有更多期待。

屈指算来,离开家乡这70多年来,老人从未再次踏上故土。明天,老人将从武汉飞赴冰城,她要回家了!

本报全媒体报道组此前早早赶到老人身边,全程记录她离家越近心越暖的感觉,深入发掘老人身上毫不利己、一心只为群众谋幸福的共产党人品质,充分发挥重大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开展主题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方志敏同志的名著《清贫》中的名句,把这句话送给马旭老人在武汉的家,很合适。

哪怕你头一回走进武汉市黄陂区高庙村,想找马旭,一点不难。

老人的家就住在村边。随意在村里拉住一个人,不论是问马医生,还是找姓马的老太,村民都会手指村子最里面、绿荫掩映中那处低矮简陋的房告诉你,马旭家就在那儿。

曲径通幽,跟村里民房不同,马旭家在一个斜坡之上,想进门,先得爬十几阶窄窄的方石台阶。有人觉得挺有情调,但对85岁、腿脚已不利索的马旭来说,这是折磨。“换房?那不给部队找麻烦吗?再说我都习惯了。”

上了台阶,想进马旭家的院,先要过“黄黄”这一关——这是村民送给老两口的小狗,就拴在大门内,有风吹草动,便尽职尽责狂吠不止,气势满分。“我给家乡捐钱,骗子红了眼睛,这两年让我骂跑四五拨儿了。”马旭老人说,她可没指望“黄黄”能管多大事,关键时候,老人就叫部队的小战士,比啥都托底。

除了狗,马家还有橘树和菜园。橘子入药,可以止咳,菜园收菜,就图乐呵,不指望收成如何。

能看出来,小院是老两口的最爱,你要提出合个影?老人肯定问,院里如何?

但从院里推门进屋,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让记者的心抽搐了下,这是怎样的“清贫之家”!

10平方米的堂屋,一面墙壁裂着黑色的缝隙。小屋不大,塞进了些几十年前的老旧家什:一个塞满书和杂物的老书柜、几个红漆斑斑的大木箱、两张露出破棉絮的沙发、一张不是很稳当的小方桌……这些老家具,让人在屋里转不开身。

两位老人住在里屋,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木板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四壁围满了老旧书柜,还堆着老两口的衣服。没有衣柜也合理,毕竟老人习惯了一年到头穿迷彩服。

南屋是厨房,门前堆着土豆,老人说,这是他们每天早上的早餐,一个土豆,一杯牛奶。主餐多是煮粥,把几种菜切好,放进锅里一起煮,再放点盐。常年这么简单甚至是清淡的饮食,营养够吗?二老争着说:“足够,足够,大鱼大肉反而吃不惯。”

14岁离家,如今即将启程探家,马旭越发释然和感恩,“别人认为我们很艰苦,我们觉得很满足,生活足够。”“与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我能活着就是幸福。”说她是传奇,她说:“源于初心,生命就像一盏灯一样发光、发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