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救援范汉杰,邱清泉救援黄百韬,真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中,有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本来被视为战场主力的国军主力兵团,在友军被解放军包围之后,本应当积极救援,但他们非但没有积极救援,要么磨洋工,要么另有打算,等到友军被歼灭,轮到他们的时候,终于也没有人能够救援了。

范汉杰集团被包围在锦州之后,国军统帅部曾经致电范汉杰征求意见,范汉杰给出了就地坚守待援,与解放军进行决战的回答。其实当时国军统帅部已经想放弃东北了,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卫立煌和廖耀湘也各有心事,卫立煌想的是拥兵自重,既不出援长春,也不撤军入关,为国军统帅部背锅,廖耀湘则一心想着赶紧从营口撤退,无心恋战。事实上,之前在新五军被解放军围歼的时候,就是因为廖耀湘救援不积极,才导致了这个结果。事后总结,国军统帅部非常震怒,曾放话说要砍廖耀湘,后来才让他戴罪立功。

范汉杰被包围的时候,国军统帅部实际上并不想让他坚守,而是倾向于让他率军向西突围的,但并没有完全下决心,所以才会征求范汉杰的意见。已经打起来了之后,国军统帅部协调华北和东北两个战区,最终做出了侯镜如兵团与廖耀湘兵团东西对进,救援锦州,在锦州与解放军决战的部署。但廖耀湘兵团出了沈阳,并没有一路向西攻击前进,而是先占领了彰武,然后在彰武磨蹭了一个星期,连四野指挥部也觉得奇怪,搞不清楚他到底是什么意图。等到廖耀湘兵团在统帅部严令之下,向黑山、打虎山一线攻击的时候,又始终未能突破解放军阻击,也为他之后全军覆没埋下了伏线。

淮海战役中则是邱清泉兵团在关键时刻出工不出力,没有全力救援,导致了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黄百韬被包围在碾庄之后,国军统帅部命令邱清泉兵团与李弥兵团沿陇海路两侧向东攻击前进,救援黄百韬。当时邱清泉兵团的参谋长李汉萍给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从潘塘镇迂回,一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正面攻击解放军阻击阵地。而且,李汉萍很明确的告诉邱清泉,迂回潘塘镇成功概率较大,但有一定风险,容易被解放军分割包围,正面攻击虽然效率低,但比较安全,没什么风险。

邱清泉想都没想,直接选择了正面强攻。连第五军军长熊笑三都觉得奇怪,问邱清泉为什么不从潘塘镇迂回进攻,邱清泉反而严词把熊笑三怼回去了。而且,邱清泉是用七十军和七十二军两个军进攻,整个兵团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第五军则作壁上观。一直到两天后,统帅部发现邱清泉救援不积极,才严令邱清泉派部队从潘塘镇迂回,向大许家攻击,绕过解放军正面阻击阵地,邱清泉才派74军去执行。又刚好碰上了解放军也想从这里迂回占领徐州飞机场,两军混战一番,各自退回去了。

这就等于说,邱清泉实际上耽误了两天时间。如果他从一开始就选择在豫东战役时候的打法,以主力第五军从侧翼迂回,直出解放军阻击阵地侧背,还是有机会解救黄百韬兵团的。而且,黄百韬兵团被包围的时候,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仍然凭借着火力优势死守待援,士气还是比较高的,解放军打得也很费劲,如果这时候邱清泉兵团迂回攻击,粟裕也未必敢从围歼黄百韬的部队中抽调部队增援阻击部队。而两天后,黄百韬兵团的六十三军已经被歼灭,负责围歼六十三军的部队赶来了,也就能抽出部队去迂回攻击徐州飞机场了。

救援黄百韬不成,国军统帅部下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从徐州撤退。撤退的时候,杜聿明命令邱清泉以一个师掩护,奉命担任掩护任务的四十五师被解放军追击部队赶上,交上火了。邱清泉召集各军军长开会,命令兵团停下,并派部队回去救援。当时下面的将领都认为,安全撤离更重要,四十五师应该边打边撤,现在好不容易脱离徐州战场,再停下来,去救援本来担任掩护任务的四十五师,那还算什么掩护部队?但邱清泉舍不得第五军的老部队,坚持要整个兵团停下来,派部队回去增援,把四十五师救出来了。邱清泉兵团一停下,整个杜聿明集团也停下了,已经跑得很远的李弥兵团也被杜聿明拉回来了。

黄百韬兵团十二万人,即使被包围的时候已经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也还有七八万人,而且建制仍然比较完整,邱清泉救援的时候却只是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一直到统帅部下了死命令,才不得不派非主力部队去从侧翼迂回。而到了第五军的四十五师被包围的时候,邱清泉却不顾整个兵团安危,也不顾整个三个兵团三十万人可能被解放军追上包围的危险,坚持要派兵回去救援。黄百韬兵团和四十五师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邱清泉宁可救援四十五师,也不肯全力救援黄百韬兵团,无非是他把四十五师看作自己的看家本钱,而把黄百韬兵团视为身外之物。

等到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孙元良兵团一起,被包围在陈官庄、青龙集一带,统帅部又要求杜聿明率三个兵团改变前进方向,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去救援黄维兵团。邱清泉又是让七十军和七十二军、七十四军三个军作为前面的攻击部队,轮番攻击,甚至连他本来不信任的十二军,他都已经派出去参加攻击了,但第五军仍然留着不动,不肯投入使用,生怕再受到损失。等到黄维兵团已经被歼灭的时候,华野和中野集中全部部队围攻杜聿明集团,这时候就是想突围,也已经突不出去了,而这时候能够救援的就只剩下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了,但这两个兵团本来也没有太多兵力,刘汝明兵团又是杂牌军,装备很差,自然也打不过来,杜聿明集团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大战之际,大兵团作战,高级将领不顾大局,宁可不顾全局利益得失,去救援本来担任掩护任务的后卫部队,却不肯全力救援已经被包围的友邻兵团,私心自用,毫无大局观,离心离德,这样的军队要是不失败,那就太不科学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