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赎罪日: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这场战争爆发于犹太人一年中重要的“圣日”—赎罪日,因而被称作“赎罪日战争”。战争初期,埃及、叙利亚两国军队分别从西面的苏伊士运河和东面的戈兰高地突破以色列防线,并在一天之内重创以军,几乎让以色列毫无还手之力。以色列在战争领域里并非“菜鸟”,自建国之日起就长期处在战火硝烟之中。前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都占据上风,但为何会在赎罪日遭此惨败?

作战背景

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以色列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西部边境戈兰高地的一半,不仅使自己的战略纵深大为增加,也压缩了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生存空间。

埃叙两国在失去土地之后曾多次向联合国提出提案,要求以色列归还其侵占的埃叙两国领土,但均遭拒绝。随后,两国积极进行军事力量建设,力求通过战争将以色列人赶出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前夕,埃及总统萨达特多次向以色列声明,只要以肯归还土地,就保证与其友好相处。但以色列对此毫不理会,这更加坚定了埃及发动战争的决心。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9月28日,前往以色列的犹太人列车在奥地利和斯洛伐克边境遭巴勒斯坦游击队拦截,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立即在边境地区摆出蠢蠢欲动的架势。埃及和叙利亚按照事先商定的协同作战计划,共同宣布为了防止以色列的入侵实行“全面戒备”,为发动战争做最后的准备。

作战经过

10月3日,埃及征得叙利亚的同意,选定在10月6日,也就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发起攻击。赎罪日当天,就在以军士兵按照犹太教教规进行祈祷、斋戒、沐浴的时候,数以千计的大炮已经瞄准他们,全副武装的阿拉伯国家士兵严阵以待,第四次中东战争一触即发。

西线:埃军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10月6日下午2时整,200架埃及空军战斗机呼啸着飞过苏伊士运河,袭击了运河东岸的以色列阵地。这次空袭完全出乎以军的预料,短短20分钟之内,埃军飞机就命中了90%以上的预定目标,并彻底瘫痪了以军的通信系统。时任埃及总参谋长沙兹科中将在《跨过苏伊士运河》书中回忆:“我们的空袭很成功,袭击目标包括敌军机场、防空导弹发射场、电子干扰站和军事司令部,而我们只损失了5架飞机。”

空袭之后紧接着便是毁灭性的炮火打击,隐蔽在运河西岸沙丘后面的2000门火炮同时向东射击,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为猛烈的一次炮击,炮弹铺天盖地飞往以色列阵地。虽然许多以军士兵已经进入战位,但是面对强大的火力压制,他们甚至无法抬头,更不要说进行防御作战了。

第四次中东战争形势图

随后,埃军先头部队8000余人乘坐千余艘小型橡皮攻击艇,在海、空军的支援下分三路强渡运河。以军发现河面上密密麻麻的埃军小艇后,急忙开启凝固汽油管道,想用大火阻止埃军前进。可是电钮按下之后,半天也没有见到火星。原来早在前一天晚上,埃军特种部队就已经用水泥堵住了管道喷口。

第一批埃军士兵成功登陆之后,用爆破筒在以军阵地的铁丝网和地雷区中开辟通道,并沿着临时架设的绳索和软梯攀登上陡峭的河堤,分割包围以军的主要据点。然后用机枪、手榴弹、喷火器和反坦克导弹压制以军火力,多次粉碎了以军在前沿组织的坦克反冲击。在占领部分以军工事之后,埃军士兵给身后的战友们放下绳梯,使得后面的部队可以不断地向以军阵地发起进攻。

先期抵达的埃军工兵部队使用高压水枪冲刷以军设置的沙质工事,形成一个个小缺口,随后用炸药和推土机将这些缺口不断扩大,以方便埃军坦克通过。不到10个小时,埃军就在以军防线上打开了60个可容坦克通过的缺口,并架设了10座浮桥和50个门桥渡场。于是,配备有坦克、装甲车、火炮、地对空导弹等重装备的8万埃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过了运河,突破了以军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

截至10月7日8时,埃军渡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防守巴列夫防线的以军3个装甲旅和1个步兵旅几乎全部被歼,损失坦克300辆、阵亡数千人。而埃军仅仅损失了20辆坦克、阵亡280人,算上空袭中被击落的5架飞机,一共只占进攻总兵力的1.5%。担任前线指挥的埃军第7旅旅长兴奋地向开罗指挥中心的总统萨达特报告:“埃及的旗帜又一次飘扬在东岸了!”

东线:叙军全线突破戈兰高地,以色列首尾难相顾。在埃军向运河东岸发动进攻的同一时刻,叙利亚地面部队以三个师的兵力,在空军的掩护下,向戈兰高地的以军阵地发起攻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巧破天堑巴列夫防线

按照叙军总参谋部制定的计划,在第一阶段,叙军从两翼对以军实施包围。第7步兵师从戈兰高地北部的阿玛台地段突破,然后经艾尔罗姆和瓦赛特向约旦河进攻。第5步兵师从南部的拉菲德向阿里克桥方向实施进攻,该方向为叙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受苏联军事原则的影响,这2个师的第一梯队负责打开突破口,第二梯队负责扩大突破口,另有第9步兵师担任钳制敌军和切断阵地内横向道路的任务。

10月6日下午2时5分,叙军先用600门火炮进行了55分钟的火力急袭,而后第一线的3个步兵师同时发起进攻。此外,第82突击营的官兵乘坐直升机袭击并夺取了以军设在赫尔蒙山的哨所,这个哨所被称为以军在戈兰高地的“眼睛”,是整个戈兰高地防线的情报中心和通信枢纽。

战争开始前,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曾经预计,叙利亚发动进攻时会主要攻击戈兰高地的北段,所以以军北方司令部在分配兵力的时候只在南段配置了较少的装甲力量。由于通信中断,达扬一直认为自己的预计是准确的,甚至在开战后还宣称:“北方军区司令部的坦克恰当地部署在指定的阵地上。”

然而,驻守高地南段的以军正承受大规模叙军的猛烈攻击。战斗开始时,叙利亚就在这个方向上投入了超过500辆的坦克,而以军只有177辆坦克部署在这里。6日午夜过后,叙利亚又在这个方向上增加了300辆坦克,而以军北方军区司令部只能从预备役中抽调一支由12辆坦克组成的小分队赶去增援,这对战斗结果基本没有影响。

血战戈兰高地

10月7日,叙军全线突破戈兰高地防线,并派遣直升机运载突击队员成功夺取高地西北角的谢赫山顶峰。至此,叙利亚收复了大部分被占领土,并将战线向前推进了35公里,对以色列控制的戈兰高地重镇库奈特腊形成合围之势。

作战点评

虽然以色列在战争后期凭借强大的空军实力和深厚的国防动员基础扭转了颓势,并最终促使交战各国接受联合国的停战决议。但是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此次战争中的惊艳表现着实给以色列人上了一课,以军也对战争初期的惨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轻敌是以色列在战争初期惨败的主要原因。回顾前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都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战争胜利,尤其是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仅用6天时间,就彻底打垮了埃及和叙利亚的空军和装甲部队,趁势夺取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土地。然而正是这种空前的胜利造就了以色列空前的自信,曾在以色列军中担任师长的沙龙宣称:“以色列现在是一个超级大国,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不如我们。我们能在一个星期之内征服巴格达到阿尔及利亚这一广袤的地区。”严重的轻敌思想导致以色列自上而下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决定。

军政高层根本不相信战争会爆发。其实,以色列对于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企图并非毫无察觉。10月6日凌晨4时,以情报局长泽拉少将就接到一个内线电话,明确表示埃叙两国会在当天发起进攻。泽拉少将马上将情况报告给当时的国防部长达扬和总参谋长艾拉扎尔,经过一番商议之后,艾拉扎尔主张利用空军优势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并马上展开全国范围内的战争动员。可是到了上午8时的内阁会议,总统梅厄夫人和国防部长达扬都认为埃叙两军不敢主动进攻,否定了总参谋长先发制人的建议,并且只授权动员10万人的预备役,这一重大失误让以色列失去了争取战场主动的绝佳机会。

重要防线几乎毫无戒备。以色列自夺取西奈半岛之后,就下大力气沿苏伊士运河建设巴列夫防线,阻止埃及军队进攻。按计划规定,该防线至少配备一个步兵旅和一个装甲旅,部署4000名士兵和100辆坦克。而在10月6日当天,这里的守备部队还在内地参观演习,接替他们的预备役部队编制800人,却还有一大部分士兵回家过“赎罪日”去了,驻防这里的实际兵力只剩下436名士兵和50辆坦克。直到阵地上的防空警报响起的时候,正在进行“赎罪日”祷告的士兵才匆匆进入战位,却仍然以为这只是一次演习而已。

以色列防线

以色列国防的“三大支柱”被一一拔除。以色列能够在局势复杂的中东地区立足,并在历次战争中占尽先机,主要依靠其国防力量中的三大支柱—卓越的空军、优势的装甲部队、迅速高效的动员体制。然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之前,这三大支柱被对手一一拔除,使以军在战场上的优势丧失殆尽。

埃军以地制空和先发制人让以色列空军损失惨重。开战之前,以色列共拥有各型作战飞机432架,国防预算中有一半多用于空军建设。埃及军队针对以色列空军的特点,从苏联大量进口“萨姆”系列防空导弹,形成了高空“萨姆”-2、中低空“萨姆”-6、超低空“萨姆”-7的地面防空武器配置体系。另外,一向被以色列视为弱旅的埃及空军在10月6日率先发起攻击,第一波空袭就炸毁了大量以军战机和机场跑道,把卓越的以色列空军“拍死”在地面上。

大量反坦克武器杀伤以军装甲部队。埃及和叙利亚深知以军装甲部队实力雄厚,仅凭自己为数不多的坦克、装甲车难以与之对抗,便决心使用轻便灵活、价格低廉的反坦克武器打击对手。在埃叙两军的作战部队中,连有RPG火箭筒、营有无后坐力炮、旅有“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师有重型反坦克火炮,形成了层级完整的反坦克火力配系。仅在赎罪日当天的渡河战斗中,埃军步兵就在运河沿岸消灭了两个整编的以军坦克营,62辆以军坦克无一幸免。

找准弱点迟滞以色列的国防动员体制。以色列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防动员体制,想要将其一举破坏并非易事。经过长期的分析研究,埃叙两国发现这种动员体制通常需要24到48小时的战争预警时间,随即采取了各种欺骗手段,将进攻企图和具体开战时间隐瞒到最后一刻,让以色列的动员体制在战争初期难以发挥作用。

埃叙瞒天过海,以色列雾里看花。在中东所有国家中,以色列的情报工作算得上是出类拔萃,其情报部门摩萨德一向以狡诈、灵敏著称,多次截获重要军事情报,为高层提供决策依据。此外,美国还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卫星、飞机的侦察信息,埃叙两国想要蒙蔽以色列的“眼睛”并不容易。为了达成进攻突然性,埃叙两国多管齐下,采取了多种佯动、欺骗手段,使以色列直到战争爆发当天都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高层上阵制造战争迷雾。从1972年起,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就频频出访阿拉伯国家,积极推动中东地区的石油贸易,俨然一副大抓经济建设的姿态。他们还通过苏联、联合国不断释放和平空气,反对使用战争处理中东问题。1973年10月5日,就在战争爆发的前一天,埃叙两国国防部长同时出访,让以色列误以为两国军队近期不会有太大动作。

大型军事演习完成兵力部署。从1968年起,埃及在每年秋季都要进行大型军事演习,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由于军事力量较弱,这些演习并未引起以色列的高度重视。根据计划,1973年的军事演习从10月1日开始到10月7日结束,埃军利用这段时间把大量炮兵、装甲部队调往苏伊士运河前线,并趁夜晚准备渡河器材。埃军的排兵布阵都在以色列眼皮底下进行,这更让以方认为埃及是在进行军事演习而非战争准备。

严格的保密措施实现双向欺骗。发起进攻之前,埃叙两军对相关的作战命令进行了严格保密。10月6日上午8时,师一级指挥官才得到作战命令,基层营连的官兵更是到战斗开始前30分钟才知道要进攻以色列。中午12时,还不断有完成演习任务的埃军官兵跳入苏伊士运河游泳、洗澡,在岸边晾晒衣物。这一系列“真放松”的“假动作”让以色列无法做出准确判断,错过了进行防御准备的黄金时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