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角空战:苏-27对决米格-29

厄立特里亚空军装备的米格-29战斗机

1999年至2000年,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间爆发大规模战争。除了惨重伤亡和拙劣的战术一度令外界震惊外,这场战争的细节乏人问津。不过,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同出一源的苏-27“侧卫”战机与米格-29“支点”战机展开殊死对决。这也是迄今为止苏-27战机唯一的实战记录。

作战背景

  非洲之角习惯上是指非洲东部的突出部,位于此地的是毗邻的埃塞俄比亚(简称埃国)和厄立特里亚(简称厄国)两个东非国家。埃国是最早独立的非洲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组建了军队,并在二战中顽强抵抗入侵的意大利军队。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授权埃国对尚未独立的厄立特里亚地区进行托管。但埃塞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希于1962年宣布将厄立特里亚吞并。对此,厄立特里亚组建了人民解放阵线,同埃国展开长期武装斗争。

  20世纪80年代末,埃国被迫承认厄国独立,但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双方不断向美、苏等国寻求援助并引进武器装备。1998年5月,两国因为关税和领土问题爆发大战。

  战争前期,两国空军装备老旧,难有作为。为了加强空军力量,埃国在1998年12月初从俄罗斯购买了15架苏-27战机,还高薪雇用一批俄军退役飞行员组建苏-27中队。

厄国也不甘落后,同年夏天以单价2500万美元采购10架米格-29战机。这批战机在12月14日交付厄立特里亚空军(简称厄空军)。

至此,各自掌握先进战机的两国空军剑拔弩张,一场空中较量即将上演。1999年2月,两国谈判陷入僵局,新一轮战争再次爆发。

  作战过程

1999年2月21日至23日,埃塞俄比亚空军(以下简称埃空军)出动米格-23BN机群对厄军狂轰滥炸。2月23日6时,在炮兵与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埃陆军发起“日落”战役,从三个地区向厄军阵地发起攻击。由运输机改装的安-12“轰炸机”反复向厄军阵地投放“炸弹雨”。卡-50“短吻鳄”武装直升机定点清除厄军的装甲车辆和火力点。数架米格-23CK用炸弹掀翻了厄立特里亚阿萨布机场的大片跑道。

  “侧卫”战“支点”,三战两胜

面对不利局面,厄总统伊萨亚斯决定出动米格-29。2月25日9时21分,4架米格-29编队飞向前线,途中遭遇2架埃空军的苏-27。“支点”与“侧卫”展开首轮对决。

当时双方处于同一高度,2架苏-27见敌众我寡,试图撤退,但战机内的警报同时响起,它们遭到R-27空对空导弹的锁定。苏-27立即进行大幅机动,成功躲过多枚R-27导弹。这时,苏-27编队长机抓住机会向2架米格-29发射了2枚R-27,米格-29也躲避成功。之后,米格-29不得不贴近苏-27厮杀,原因是R-27导弹打光了(米格-29只能带2枚R-27,苏-27可以带6枚)。在接下来的近距离格斗中,苏-27用1枚R-73近程格斗导弹成功击落1架米格-29。

受到击落米格-29的鼓舞,2月26日,埃军的米格-21和米格-23BN战机群变本加厉地空袭厄国的哈尔谢利指挥中心、阿萨布机场和海水淡化站,极大地破坏了厄军的后勤系统,使前线厄军面临补给困难,厄军不得不再次出动米格-29战机驱逐敌机。

  2月26日15时21分,2架米格-29与2架苏-27再次在前线相遇,互射R-27导弹后展开近距离格斗。双方最初势均力敌,但由于米格-29的燃油较少,不得不撤退,苏-27展开追击,最终用1枚R-73近程格斗导弹击落1架米格-29。

3月20日下午,苏-27和米格-29进行了第三次交锋,双方均无功而返。也许是为了自我安慰,厄军于第二天宣布击落1架埃军的米格-23BN,埃军否认。之后,双方的小规模空战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5月16日6时30分,埃军出动一批战斗轰炸机对厄境内的马萨瓦港进行高强度轰炸。这次轰炸4天前,厄政府刚刚发布全面动员令。为了给厄军新兵一个下马威,埃空军还轰炸了厄军的新兵训练基地。

5月24日,厄军集结4个加强步兵旅,沿梅雷布河左岸猛攻埃军包围圈西段,试图打开缺口。战斗持续两昼夜,厄军阵亡400多人,1500多人受伤,却未能如愿。

1999年7月雨季来临后,双方都停止了军事行动,再次展开谈判。

“左钩拳”击破厄军防线

2000年5月12日,战争硝烟再起,埃军突然发起“左钩拳”行动。在行动前夜,一支埃军悄悄渗透进入厄军阵地纵深。13日晨,埃军从正面、侧翼、敌后同时进攻,迅速将厄军阵地的第一梯队包围,在随后的两昼夜内,埃军全歼被围厄军。在厄军后撤时,埃军动用2架苏-25TK强击机,从低空猛烈扫射厄军,造成严重伤亡,厄军车辆也在埃军直升机打击下全毁。

5月16日,埃军的2架苏-27奉命拦截2架厄军的米格-29,不料落入米格-29的伏击圈。为了扭转劣势,苏-27迅速进入低空飞行后,突然向高空发射了几枚R-27中程空对空导弹,成功击落厄军编队长机。其余的厄军飞行员无心恋战,向己方的阿斯马拉机场逃去。苏-27乘胜追击,但米格-29很快就进入了己方机场防空圈,并准备降落。由于畏惧厄军在机场周边部署的防空导弹,苏-27不敢靠近,但仍发射了2枚R-27导弹,其中1枚击中1架即将降落的米格-29。这架米格-29冒着黑烟勉强降落。

埃军没有给敌人留下喘息之机,装甲旅迅速从5个方向展开追击,使两国边境线中部的厄军再也未能建立起牢固的防御阵地。

5月17日,埃军打到厄立特里亚西部的政治行政中心巴伦图。这时,厄立特里亚人加强了防空火力。埃军1架米-35直升机被击伤,勉强返航迫降;另一架苏-25UB被炮火击落。

“左钩拳”行动一直持续到5月17日才基本结束,埃军击溃厄军8个旅,并重创另外7个旅。

  “立方阵”不敌“白嘴鸦

5月19日,厄军首次向前线投放苏制2K12型“立方阵”机动防空导弹系统,却被埃军的2架高空侦察的苏-27发现。埃军很快通过空中侦察和情报分析摸清了厄军的底细。他们认为,新部署的“立方阵”防空导弹并不能改变前线的空中态势,但还是决定尽快消灭这些不祥的“立方阵”。

打击“立方阵”的作战任务交给了埃空军的“白嘴鸦”(可发射反辐射导弹的苏-25战机)。埃空军派出的攻击编队由2架苏-25TK组成,每架飞机携带2枚重磅炸弹、2枚Kh-25MP反辐射导弹、2枚Kh-29T电视制导导弹,以及2枚R-73近距格斗导弹,4架苏-27为它们护航。攻击编队出发后,苏-25TK很快发现目标。2架苏-25TK在距离目标30千米处发射了反辐射导弹,厄军侦察雷达和目标指引雷达都被击中。随后,苏-25TK发射电视制导导弹打击厄军防空导弹发射车,将其完全击毁。任务完成后,攻击编队还顺便轰炸了厄军新兵训练营。

第二天,厄军的第二个“立方阵”防空阵地再次被埃军发现并摧毁。埃军付出的代价仅仅是1架苏-25TK受创,但该机仍成功返航。

  阿斯马拉基地被摧毁

经过“左钩拳”战役后,埃军队下一个目标是位于厄立特里亚中部的重镇门德菲拉,如果该地易手,厄军前线中部重兵集团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5月24日,战役正式打响,埃军地面部队发起进攻,防区内的厄军部队被全歼。有意思的是,进攻期间,埃军还玩了一个战术欺骗动作——几架安-12运输机在厄军预备队阵地附近空投“伞兵”,厄军预备队迅速出动,结果只发现数百个装满沙土的布袋。随后,暴露在野外的厄军预备队遭到敌军战机和重炮的集中打击,很快丧失战力。战局每况愈下,民众怨声载道,厄政府提出谈判。与此同时,厄空军开始实施代号“埃德尔”的反击行动,目标是埃塞俄比亚提格雷省的省会默克雷,那里有埃空军苏-27战机的基地。然而,厄军机群把炸弹错投到了默克雷郊外的居住区,这起误炸事件反而激起了埃国民众的仇恨。

5月29日中午,埃空军的4架米格-23BN突然出现在厄国阿斯马拉空军基地和国际机场上空。将塔台、燃油库、机库、跑道、配电站和阿斯马拉基地大楼全部摧毁。厄军虽然勉强起飞了1架米格-29UB,但未能成功拦截这批米格-23BN。

事后,厄军承认,此次空袭“让厄空军完全退出了战场”。

  各国施压,战事落幕

6月1日至2日,埃军的米格机群反复轰炸阿萨布港。埃军3个加强旅也于6月8日22时30分发起第三次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11日子夜,埃军推进到距离本次行动的最终目标——阿萨布港仅37公里处。此时,西方国家、联合国和非统组织一起施压,要求立即停火。

6月18日埃、厄两国签署停火协议,不过,战斗并未完全停止。10月25日,埃军的苏-27编队再次击落1架厄军的米格-29战机。

2000年12月12日,厄总统在邻国帮助无望、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在《完全和平条约》上签了字。

 作战评价

这场战争让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两国都损失惨重,战争期间双方有12万名军人阵亡,埃军被俘近千人,厄军被俘2500人,150万人沦为难民,双方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亿美元。但双方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依然没能解决:厄立特里亚没能得到特克泽河与梅拉布河之间的肥沃耕地,埃塞俄比亚也没有获得梦寐以求的出海口——阿萨布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