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为何比希特勒还重视北非战场?为什么控制苏伊士运河是关键

1942年10月,一场决定苏德战场命运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另一场决定非洲战场格局的阿拉曼战役也即将拉开帷幕。这两场几乎同步进行的战争,在进程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均以“闪击战”开始,双方进入对峙,最后德军撤退。

这些相似的背后,大多数朋友都会认为德国的失败要归咎于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但很少有人知道,德军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希特勒战略上的错误和瞎指挥。换句话说,苏德战争爆发前没有拿下非洲,迫使英国投降是最大的败笔。

德军的实力被过于高估。

德国在横扫西欧后,就剩下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了。此时,让希特勒倍感骄傲的是,他拥有了在当时实力最强的军事力量。波兰一个月灭亡,法国也不战而降,就连叫嚣死不投降的英国人也被赶回了老家。

在他看来,只要彻底封锁岛国,凭借德军强大的实力,伦敦投降是迟早的事情。这种战略构想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从整个二战进程来看,如果英国投降,无论是入侵苏联或者帮助墨索里尼进攻埃及,都将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他却没有做到彻底封锁,给英国人留下了一丝生机。

首先,德国海军实力不如老牌的海洋帝国。皇家海军的实力在当时的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强的。虽然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实力很强,但海军的发展相对滞后。实力不济,自然不敢贸然出动,也就有了大不列颠空战,双方在空中进行鏖战,但德国海军始终不敢露头。

空军的比拼,曾一度让岛国军队有些吃不消。虽然德军潜艇的“狼群战术”战绩颇丰,但依然无法完全阻挡美国的援助物资运抵伦敦。更何况英国对非洲的控制,确保了苏伊士运河的安全,这条物资生命线成为他们顽强到底的根本。

其次,重视程度不高。意大利攻击北非失利,向德国求援。希特勒爽快答应的背后,其实就是看清了地中海对英伦三岛意味着什么。一旦占领北非,不仅可以彻底掐断英国的生命线,逼其就范,而且还可以在侧翼对苏联进行威胁。

于是,他选派了能征善战的隆美尔前往北非,目的就是要夺得地中海的控制权,但仅仅派出了不到3万的精锐,连同被打蒙的7万意军,向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进攻。相对英国来说,丘吉尔十分重视北非战局,在国内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不断派出共计20多万的远征军。

当然,英军的前期表现确实差强人意,在隆美尔的打压下不断地后退。这些,都让希特勒想当然地认为埃及指日可待,也就没有派更多的兵力和装备,把军事准备的重心放在了东线。

但随着美国的大力支持和皇家海、空军不断地对德军补给线进行打击,隆美尔的脚步终于停了下来,双方形成对峙,不得不进行消耗战和阵地战,最终没有彻底斩断英国赖以生存的苏伊士运河,给盟军反攻非洲留下了最后的前进基地。

过于相信自己的密码。

一是,德军的恩尼格码机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密码系统,它拥有复杂的算法结构和加密措施,不易仿制和破解,一度成为德国人的骄傲,他们对自己的这项发明很有信心。殊不知,英国通过多年的研究,早已掌握这套密码系统。

之所以没能从一开始就将德意联军赶出非洲大陆,这是因为按照希特勒的战略部署,先稳定非洲局面,而后伺机进攻埃及。这些情况,伦敦的情报机关第一时间就掌握了,于是英军依然采取进攻态势,并没有进行必要的防御准备。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隆美尔面对这样一个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他军事才能的机会,怎肯轻易放过?于是,常常是有令不止、不按常理出牌,主动出击。也就是说,伦敦所得到的情报并不是准确的信息,也就有了隆美尔所向披靡的战绩。

二是,意大利军队的糟糕表现掩盖了泄密带来的后果。德意两军彼此谁也看不上谁,在德军眼里,意军就是“打酱油”,逢战必败的“猪队友”。往往战场上的失败,他们都会归咎于意大利人,却很少有人关注密码是否安全。

更何况是联合作战,彼此的不信任转移对密码泄密的关注。例如:非洲军团的海上补给线是由意大利海军负责,而油料供应是德国负责。于是,每当海上运送的补给遭到拦截时,就会出现相互埋怨和推诿的现象,甚至隆美尔认为是意大利内部的叛徒出卖了情报。

希特勒的瞎指挥导致彻底失败。

自认为是军事天才的希特勒自接管军事指挥后,凭着一腔妄想,要么拼命进攻、要么玩命死守,全然不按合理的战术进行有效的战斗。非洲战场也是一样,当隆美尔顺利攻占托布鲁克港后,又一次干涉军事指挥,让其无所适从。

同时,越来越糟糕的后勤,以及越来越长的补给线,让隆美尔有了一丝担忧,有了撤退的意愿,但遭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反对,在他们看来,只要不停地攻击,埃及势在必得。为了稳住他,急忙给其增派部队和给养,但实际上,运抵的总数并不多。

阿拉曼战役开始不久,虽然非洲军团给对手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自己的损失也不小。于是,隆美尔故伎重演,下令撤退,眼看部队已经脱离接触,可以安全撤退时,正为兵败斯大林格勒而恼怒的希特勒,一纸电报硬是逼着非洲军团重返战场,错过了保全有生力量的最佳时机。

当然,盟军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德军内部出了问题。蒙哥马利在强大后援的支持下,与对手打起了一战时期盛行的“堑壕战”、“阵地战”,客观上确实消耗了德意联军的实力,但从战术角度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如果有的话,也就是十分重视对对手情报的分析。

反观这段历史,如果德国在北非战场上投下重兵,一举拿下埃及和地中海的控制权,掐断英国的“生命线”,逼其投降还是有可能的。这样即避免了两线作战,又在侧翼对苏联构成威胁,恐怕二战的结局就要改写了。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