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都奈何不了的坦克长什么样?奇葩外形好似真正的铁王八

【军武次位面】:风林火山

核爆时,巨大的能量在不到1秒钟时间被突然释放,持续几秒钟的火球发光,使周围的空气温度瞬时高达几十万度,烧焦、熔化周围所有物体;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空气、水和土壤等介质像飓风一样向四周扩散,5秒钟就能传到2千米以外的地方,摧毁一切可以推到的东西,大量的人员直接死于高压的挤压和间接死于房屋的倒塌。同时,由阿尔法、贝塔、伽马和中子流组成的辐射,对人体肌体内部细胞产生电离,破坏细胞正常功能,并产生有毒物质(致癌),使人得急性放射性病在短期内死亡。

▲核爆破坏的模拟图

二战时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的两颗小小原子弹,瞬间把两个城市毁坏达60~80%。据有关资料记载,广岛24.5万人中死伤、失踪超过20万人,长崎23万人中死伤、失踪近15万人。这些还不包括核爆后带来的次生伤害,广岛、长崎分别遭核爆后,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们死于奇特而不可名状的症状。

▲核爆后被摧毁的汽车

核爆可怕,核武器威力巨大,自投入战争中就成为世界各国威慑而惧怕的重要武器。拥有一款能够抵御核爆的武器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方向。前苏联就是第一个研究并开发这种防御核爆武器的国家。二战结束后,紧接着由美苏为代表的军备竞争的冷战开始,苏联领导人提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1954年9月苏军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爆试验,实验区放置了当时最先进的坦克,经试验发现核弹爆炸的巨大冲击波,根本不是普通坦克这种武器能够抵挡得住的,在核弹的爆炸中心什么重型坦克都会像小船面对风暴一样不堪一击,必须研究一种装甲防御超出传统坦克数倍的新型防核爆武器。苏联军方将研制防核爆武器的任务交给了脑洞设计师托亚诺夫,任务全称为"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

▲游戏中279工程坦克图

面对对抗核子风暴的难题,托洛亚诺夫研究小组碰到了四个难题:一是能够抵御核冲击波的袭击,确保遭到强大的冲击波不至于将其掀翻;二是机动能力要强,便于迅速撤离;三是有足够的防护能力,抵御各种射线辐射;四是密封性要好,可防声和光。

为破解诸多难题,研制小组首选了坦克的设计模型,在设计图上尽量加大履带接地面,采用四条履带集中并且均匀分布多吨重的车身以及炮塔,履带和车身采用当时很难想象的油压悬挂,使得在核爆来临时整车可以象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以使自己不至于被冲击波倾复。

考虑到中子弹穿透力极强,制造密封性必须良好,装甲必须坚厚,车体外圈内部设计了很多夹层用来填充防辐射物质,以便在中子弹爆炸区,将杀伤力很大的快中子转化为慢中子。车体呈椭圆型,减少冲击波、声光正面冲击受力面积,表面看像一个"蛋"。

▲279工程4条履带坦克,装甲极厚表面像"蛋"

1957年,279工程第一辆样车被制造出,俗称279型坦克。因是圆蛋形,坦克空间狭小,只能容纳4人,全长(炮向前)10238毫米,车宽 3400毫米,车高 2475毫米,车体分为4个装甲隔舱,车首前上装甲厚192毫米,倾角60度,将近T-10M重型坦克2倍;侧面装甲厚182毫米,倾角60度,比T-54/55坦克正面装甲还要厚的多;炮塔前装甲305毫米,倾角30度,铸造车体平均厚度达到269毫米,是世界最厚的坦克护甲。坦克内装有潜渡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战斗室加温系统等特殊设备,使用1000hp的12缸柴油发动机,可以使60吨的坦克达到50公里的时速,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T-10M重型坦克

279型坦克有效解决了装甲防护,越野机动,声光密避,虽然在理论上已经达标,并在试验场上通过了技术审查,但是它体态臃肿,超过了60吨重,行走装置过于复杂,乘员保障工作负担太大,容易暴露;加上太多超前的技术指标,零件是其它坦克的2倍,结构复杂,维修困难,特别是维护更换内侧负重轮和履带非常麻烦,也不实用,并且造价相当昂贵,不利于批量生产等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投产。

再加上当时赫鲁晓夫认为,未来的战争只需要导弹和核武器,重型坦克应该被"踩扁了扔到垃圾堆里去",取消一切超过37吨的重型坦克研制生产计划,终于在1960年279型坦克被下令停止研制。

现仅存的唯一一辆279型坦克保存在距莫斯科50公里处的库宾卡博物,保存完好,已被图上迷彩。虽然作为一种坦克没能登上战争的舞台,但其惊人的创造性让人赞叹不已。

▲陈列在博物馆的279型坦

创造让人脑洞大开,当时在该坦克上应用的一些先进技术,并没有荒废,如液压悬挂、三防装置等都已经运用到了后来的主战坦克身上,为新型武器研发奠定了基础,这应该是一种进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