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绝密,蒋介石精准布四道封锁线损失5万,跟这叛徒有关1934年上半年,随着在赣南的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根据地范围逐渐缩小,蒋介石军队采取蚕食中央苏区腹地,形势日趋恶化,红军要在内线短时间打

红军长征是绝密,蒋介石精准布四道封锁线损失5万,跟这叛徒有关1934年上半年,随着在赣南的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根据地范围逐渐缩小,蒋介石军队采取蚕食中央苏区腹地,形势日趋恶化,红军要在内线短时间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很小,为此,当时的高层已经作出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当时,对转移的保密工作是做得非常严格的,突围的传达范围,只是在政治局和中革军委成员,其它高级干部,只是知道自己职权范围需要执行的任务。部队的调动都全部使用代号,原来的番号名称一律不用。可谓是极度机密,基本没有人知道这些消息。然而,红军要战略转移保密工作尽管做得非常严厉,基本没有人知道红军到底要去哪里,走什么路线,哪些部队一起行动。但这蒋介石却在精准地在红军必经之路,从赣南到湖南这一条短短的路线,布局了四道封锁线,可谓是对红军的行动了如指掌。#红色血脉# 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防守的是陈济棠的粤军,战斗很激烈,红军损失3700人,后红军与传达红军和粤系秘密停战协定,陈济棠下令“外打内通”、“明打暗和”于是红军越过桃江,由大余县进入崇义县,再向湘南进军。第一道封锁线被突破。第二道封锁线设在粤北韶关的仁化县,国军分南北两路,北路为中央军,时薛岳率领;南路是粤军,由于陈济棠和红军达成了《筠门岭协议》,给红军借道西去,红军突破城口,越过了第二道封锁线。但与中央军冲突中损失9700人。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损失了8600余人,一贯积极反共的何键,对中央红军却采取了送客式的防堵形式,他主要是防止红军势力深入湖南腹地,而粤军邓龙光部放弃了防地,使得红军顺利越过第三道封锁线,转入湖南零陵。第四道封锁线就是湘江。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已判明中央红军西进的计划,遂拟定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消灭在宁远天堂圩与道县之间;如前计不成,则第二步就阻击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消灭在湘江地带。封锁线到抢渡湘江时锐减30500余人,可谓是损失惨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行踪,尽在蒋介石掌握之中,他可以如此从容并精准地布置好封锁线,来对红军进行拦截?我们查阅1934年10月12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报道:“伪三军团四师长张翼(实为参谋长引者注)投诚后,谈匪首彭德怀,早认赣南不能立足,有即窜湘入川企图。”其实,红军的行动通过他早就掌握了。从报道中可知,国民党从1934年10月初开始,就已经掌握了中央红军拟进行突围转移的意图,而且确切知道红军突围必出赣西南经湘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突围行动计划。而中央红军从10月12日至20日分五路陆续跨过于都河开始战略转移时,国民党也及时获知这一情报。原来,1934年9月29日晚,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张翼,趁部队从驿前镇撤退时叛变投敌,作为高级干部的参谋长张翼的投敌叛变,无疑能接触红军战略大转移的核心机密。叛变投敌后详细供述:中共中央和军事委员会人事变动和军事编制、武力配备及苏区已往及近来状况,他军事指挥人员配置、军队编制、军事部署、训练情况转移方向等和盘托出,完整向国民党做了供述。因此,红军长征前期的二个来月,就损失了队伍近三万人,跟这个叛徒张翼提供给蒋介石的这些情报是有重大关系的。张翼,原名张志俊,字冲青,江苏阜宁人。1928年考入淮阴师范学校,不久因涉共产党嫌疑被学校开除,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参加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参加红军,1929年被派到广西从事兵运工作,后到江西中央苏区后,任红7军55团团长、红3军团第4师参谋长、红9军团参谋长,参加第三至五次反“围剿”。张翼投降后,不被蒋介石重用,后又投奔张学良,抗战开始后,在苏北洪泽湖西南地区,收编吴漱泉等湖匪武装,拉起一支队伍,被国民党收编,委任为江苏省保安常备2旅旅长,由于张不听韩指挥,韩德勤又将张翼部队换防驻盐阜地区靠近韩眼皮,最后把他枪毙了,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