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空工业的骄傲!耗时30年千呼万唤始出来,海军却拒绝装备

提起印度的武器装备,除了总着火不工作的航母之外就是频繁被摔的各国先进战机。其实印度自己研制的飞机也非常著名,那就是“光辉”战机。

这架飞机从首架试验机试飞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这一路都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国之重器

“光辉”战机这个名字并不贴切,她最早叫“LCA”计划。是印度希望自研出一代可以替代米格21的战斗轰炸机。

计划从1969年立项,于1975年正式扶植印度的本国军工产业联合研究。官方非常重视研究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航空中心”作为LCA计划的管理与发展机构。

很多人认为LCA战机是由印度航太集团独立研发的,其实大错特错,没有航空中心作为协调指挥,恐怕现在连个机载雷达都没有配套的。

印度希望国产飞机具备线程飞控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多模组雷达及涡轮发动机。为了这个目标,印度空军亲自甄选所需要的人员,同时投入了相当于现在的8亿美元(折合约56亿人民币)研发经费。

经过几年的努力,印度发现本国的人才无法解决战机研发的方向,于是聘请了法国的达索公司作为自己的技术顾问。达索公司的风格有目共睹,无论是“幻影2000”还是“阵风”都以三角翼著称。所以LCA战机毫无例外地选择了三角翼的造型。

接着项目遇到了严重的资金问题,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解决。1995年,十年的奋斗迎来了首架试验机的诞生。然而由于飞控系统的问题和结构上的缺陷未能实现首飞。

二、光辉战机

2001年1月4日,千呼万唤的LCA战机首飞才实现。时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欣喜若狂,亲自将这国之重器命名为“光辉”。

印度一口气造出了4架原型机,经过将近9年的努力,试验飞机逐渐实现了超音速、加挂副油箱、发射空对空导弹、进行长时间飞行测试、高温测试、夜航测试、高海拔测试等一系列测试工作。

2009年的1月22日,“光辉”试验机达成了第1000次测试的里程碑。同年11月,第5架原型机——双座教练型也完成了首飞。

印度政府批准投入经费进行生产建造,将“光辉”战机交由空军和海军服役。

随后,印度限量生产了3架接近量产状态的机型。这些飞机又再度进行了相关测试,主要装备有多模组雷达、新一代通讯设备和机载运算电脑等等。

2015年,印度空军等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架“光辉”量产机。随后,海军也迎来了自己的首架国产机。

印度军方对自己的国产飞机非常满意,空军表示要采购100架。经过半年的使用,空军将数字变成了80架。而海军则更干脆,宣布飞机太重无法在航母上使用,因此停掉了“光辉”舰载版的工作。

与此同时,在2016年的巴林航展上,印度却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国产战机。印度邀请贵宾乘坐“光辉”双座教练版,空军司令亲自为乘客驾驶。这样的待遇恐怕真不是哪个国家可以做出来的。

当然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如此高规格的广告也没有让“光辉”达成出口外销的合同。

一般认为光辉战机拥有优秀的短场起降能力,作战水平接近4代机。航电设备做到了6成国产,雷达采用了以色列的多模组多普勒脉冲雷达,动力系统使用了美国通用的F404发动机。

三、印度的航空工业

说了这么多,“光辉”战机仿佛成为了印度航空业的光辉。印度航空业一直在走翻修、授权生产、自制;滑翔机、活塞式飞机、喷气式飞机;教练机、直升机、战斗机的道路。

这一路看似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步步积累技术培植相关产业。更重要的是认清了自制的目标,希望在国产过程中完成关键技术的设计研发与生产。整体过程中,印度政府一直在保持经费充足和稳定的合作伙伴。

然而一切“光辉”的背后却充分暴露了印度航空业的不足。比如“光辉”战机,印度政府希望“光辉”二代可以装备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和美国的F414发动机。之所以没有说国产,是因为本国的相关研究经过30年的奋斗,还尚未研发成功。

尤其是飞机研发的时候,印度媒体曾经信誓旦旦地说“光辉”战机是4代机,并有能力发展为5代机。结果交付部队后,飞机成为了接近4代机的3代半。

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航空业研发能力的弊端。薄弱的航空工业基础使印度无法专注于战机研发的整体项目,一旦某个子系统的研发进度拖延,整个项目就不得不叫停或只能靠引进外国装备救急。法国达索公司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加入了印度的研发计划。

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更严重的是,随着时间越拖越久,很多诞生的新技术都需要纳入进来。那么就造成项目越拖需要干的工作就越多,工作越多进度就越慢,进度越慢项目就越拖……这样一个三角死循环里。

​如果想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防工业,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光辉”战机,这个外形看上去就酷似“幻影2000”的三代半机,想要为本国争光、散发光辉,恐怕需要印度工业长期的奋斗前行才可以,起码不是现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