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从军事角度试析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两次鸦片战争一直是中华民族心中的痛,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我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不仅给我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且使得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以上种种,今天的我们不得不反思,难道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中中国真的一点胜算都没有吗? 其实不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其实可以说是有很大的胜算的,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当时清政府认真备战,就算打不过英法联军,但给予其重创是没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便能得知。

第一次鸦片战争旧图

英法联军在发动侵华战争之时,它们同时也在世界各地进行着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就拿英国来说,在1856年至1858年之间,先后入侵伊朗、镇压印度人民起义、入侵埃塞俄比亚,同时又在南非占领殖民地;而法国在这期间,除了入侵阿尔及利亚之外,还在越南、意大利等地发动了战争。因此,由于它们在欧、亚、非各地肆意用兵,所以入侵中国的兵力是非常有限的。1860年7月侵华期间,当时全胜时期英国军舰有70艘,占其舰艇总数的五分之一;法国军舰有40艘,占其舰艇总数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两国总兵力加起来总共有27449人,而且他们在侵华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兵力不足,且远离后方,补给困难,所以只好先从广州进犯,而后一路向北,进犯京畿重地。

我们再来看清朝方面,当时清军的总兵力约80万人(其中八旗兵20万、绿营兵60万,湘军3万),而且是在本土作战,有着熟悉的地形、气候等条件,同时还有同仇敌忾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面对侵略者,他们只需以逸待劳,从广州到北京,沿途布置重兵防守,认真抵御,我想侵略者也不会那么容易打到北京。但是,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除了在大沽口之战获胜之外,其他所有的战斗都以失败告终,最终被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打到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旧图

因此,本文将以军事角度为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略作分析。

一、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缺乏战争观念

伴随着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以后,国内的一些仁人志士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之后,他们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如何拯救国家、抵御外侮的良策,比较著名的有魏源、林则徐等人,他们不仅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同时希望朝廷建立强大的水师,加强海防建设,改变中国军事的落后面貌

但是,清朝统治者对于以上这些先进的战略思想竟然置若罔闻,丝毫不吸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教训。他们依然我行我素,盲目自大,因循守旧;依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了解外国国情、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上到下毫无危机感与紧迫感。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当魏源的《海国图志》呈送到朝廷之后,竟如石沉大海,在死气沉沉的朝廷中竟无激起一丝波动。而与之相反的是,当这本书在传入日本之后,立即成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必读之书,被誉为“武经大典”。还有,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曾向道光帝建议学习外国的先进制枪技术,但道光帝却以一句“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祖训为由,拒绝引进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

海国图志

在军队建设方面,清军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依然没有将军队建设问题重视起来,清军长期存在的驻防分散、缺额少饷、武器落后、纪律松散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变。甚至在军队训练方面,通常是应付了事,极不认真。关于清朝军队的这种状况,一个曾经参与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分子在战后说道:“中国人的炮弹打得一点也不准,尽管他们的旧式长枪不断地开火,但一点也不准,我们的损失和我们所遇到的抵抗根本不成比例。”因此,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不仅在于武器落后,更在于清军平时缺乏训练。

在海防建设方面,清政府虽然修复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威远等炮台,还新建了一些山腰炮台,增加了火炮数量。但炮台的结构仍然是长墙高台暴露式,自身防卫能力极差。就以大沽海口南北两岸的四座炮台来说,所安装的全部是旧式火炮,根本无法调整方向,以致于当敌军发起进攻时,炮台发射的炮弹大多数不能命中目标。除此之外,沿岸既没有岸防部队,也没有专门增设水师。

大沽口炮台

而与此相反的是,英法联军的军事装备却在极速发展。在重武器方面,英国的海军舰艇已经由原来的老式装备更新为新的蒸汽动力舰艇,还发明了用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英法两国的火炮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装备了新式的阿姆斯特朗炮和拿破仑炮,这些火炮不仅具有2000米的射程,而且精度高、杀伤力更强。在轻武器方面,各种新式步枪应用而生,比较著名的有李恩飞式和兰开斯特式步枪,不仅射速快,命中率高,射程更是达到1000米左右,而且装上刺刀之后还能用于近身肉搏。而与之相配套的是,英法两国极为重视士兵的训练,在平时不仅有一套严格的训练方法,而且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经验远远要比清军丰富的多。

阿姆斯特朗炮

由此可见,由于清朝统治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依然固步自封,对列强的侵略本性缺乏根本性的认知,且战备观念缺乏,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之前这十四年间,未能利用和平时期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军事装备,最终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是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统帅缺乏战斗经验,指挥笨拙

古往今来,有许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而在这些战役之中,相同的一点就是军队之中都有一个优秀的统帅,他们善于利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能够利用他们所拥有各种优势将敌人击败。但纵观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能够拿得出来,抵御一方的高明统帅却寥寥无几。

众所周知,英法联军首先侵略的地点是东南沿海的两广地区。但是,当时身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作为该地的最高军事指挥者,却对军务一窍不通,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在战前,他由于轻信英国女王所谓的不准英军对中国“妄动干戈”的假情报,因此,在面对英军侵略时,却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而是下达“任由敌船入内,不可放炮还击”的荒唐命令,而且当敌人入侵广州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了部下招募乡勇、积极抗敌的建议。结果,因为他的一次又一次延误战机,最后导致广州城破,自己被俘。

叶名琛雕塑

对于叶名琛的这一举措,当时的福建道御史许其光曾指出:

“今之言夷务者,无不痛心疾首于叶名琛者也。但人知叶名琛之咎在不和,而不知叶名琛之咎在不战,其所以不战之故,在误信夷人之求和。”

除叶名琛之外,还有一位比较有名的统帅,就是时任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天津、大沽前线的总指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最初在他的指挥下,在第二次大沽之战中击败了英法联军,这是一次在与列强交战过程中为数不多的胜利。但是,从他在这之后所指挥的几场战役的表现来看,很难称得上是一位高明的统帅。

僧格林沁

在指挥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他片面地认为侵略军的长处在于依靠坚船利炮,如果他们弃船登陆上岸,这时候火炮的优势便荡然无存!这时候再利用庞大数量的清军骑兵与他们作战,则必能取胜。于是,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他先是撤掉了北塘守备,然后诱使侵略军登陆上岸,准备与其进行野战。但是,他显然低估了英法联军的战斗力,1860年8月12日,英法联军弃船从北塘登陆后,在与清军交战的过程中,清军骑兵却不堪一击,纷纷败退,根本无力阻挡敌人的进攻。

大沽口之战模拟场景

在之后的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中,他不仅对侵略军的武器装备远远强于清军缺乏清醒的认识,而且在打法上,拘泥于以前的陈旧战法,用手持刀矛的骑兵从正面冲击全部用热武器武装起来的侵略军,战争结果可想而知,骑兵首当其冲地遭到了敌人密集的火力攻击,造成了重大伤亡,导致清军全线溃败。如果在战争之前,僧格林沁对敌军的火力有足够的估计,也不至于败的那么惨!因此,这是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三、未能有效组织民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

恩格斯曾说过:“群众起义,革命战争,到处组织游击队,这才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唯一手段。”远的不说,往近了说,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组织的游击战就曾给日军以重创,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游击也战曾让英军吃尽了苦头。由此可见,游击战是对付强敌的极为有效的手段。

但是,清朝统治者似乎没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始终所执行的是“防民甚于防寇”的政策,就这一点上,在严重束缚了群众的手脚,致使游击战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

清军与英军肉搏场景

比如在京津地区,咸丰帝为了加强该地的防守力量,命令天津绅商团体组织团练,激励民心,实力防守。但是,当时一些组织团练的负责人给咸丰上书说:“查武清之杨村,静海之独流等,均已举行团练,但均系弹压土匪而设,可以保卫乡里,未必即能打仗。”简而言之,就是这些地方团练的目的为了防止土匪,保卫乡里,而不是为了防止侵略者。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天津附近的团练丝毫没有起到过打击侵略者的作用,有的反而被绅商利用起来给侵略军征军粮、供应粮草。

其实,封建统治者以打击侵略为名,举办团练,名为抵御外侮,实乃控制群众,将其作为镇压群众的手段。

毛泽东曾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外敌入侵之际,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群众中都蕴藏着极为高涨的抗战热情。若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利用好这股热情,则必能在抵御外侮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清朝统治者却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不但不去激扬民气,反而千方百计扼杀群众的抗战御敌热情,从而丧失了赖以战胜敌人的深厚基础,最终使得清政府一败涂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谈判

总结

纵观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军事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无一不与清王朝的政治腐败有关。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他们无动于衷,不寻求政治上的变革与创新,反而侧重于对人民的防备!如此政府,焉能不败!而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振兴军事,必须首先变革政治。

文/秦皇唐宗

参考资料:《晚清军事思想探秘》

《廷寄》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