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大踏步走上战场

人工智能是军事科学的尖端前沿课题。人工智能正在、并将给未来战争带来巨大的变化。在《无人军队:自主武器与未来战争》译者序里,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所所长朱启超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

人工智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广义的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如何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狭义的人工智能主要研究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

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巨人”计算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英军破译德军密码。

自那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军事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革命性变化,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走上战场,深刻改变着战争面貌。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智能化感知与信息处理

微机电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低功耗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战场感知手段进一步朝着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处理的方向发展。如发达国家军队相继开发出“智能微尘”无线传感器系统,通过布撒成千上万个传感器节点,可监测目标覆盖区域的人员、装备动向。

美军、俄军、法军、德军等均装备了具有智能化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的数字化士兵系统,如美军的“奈特勇士”、俄军的“战士”等。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2015财年中新增了“大脑皮质处理器”等研发项目,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皮质结构,开发数据传输速率和处理效率比原来高几个数量级的新型类脑处理器芯片,功耗极低,该处理器可用于实时的数据感知处理和目标识别,解决高速运动物体的即时控制等难题,未来投入应用将大幅提高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和无人船的自主能力。

智能化指挥控制辅助决策

各国军队通过开发各种军事信息系统,目的是构建功能强大的栅格化网络信息体系,提高智能化评估和辅助决策能力。

美国、苏联等军事大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追求比对手更强的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如美军在20世纪90年代“军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基础上发展出了C4ISR系统,2001以来又基于“网络中心战”概念建设并升级全球信息栅格,构建联合作战信息环境。

近年来,美军建立网络司令部,大力加强网络攻防能力,重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针对网络入侵的智能诊断信息系统,能够自动诊断网络入侵来源、己方网络受损程度和数据恢复能力。

无人化军用平台

西方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重视小型无人机、遥控无人车和无人艇的研发应用。

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在发展无人化系统平台,各种类型的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无人艇、无人潜航器在军事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如美军有关军种近年来制定了面向2040年的无人化作战平台发展路线图,美军已装备的无人机达7000多架,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投入运用的地面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超过12000个。

美军近期将实现地面机器人占地面兵力的三分之一,舰载型X-47B察打一体无人机将占舰载机总量的三分之一,进一步加大无人化军用平台的部署数量,推进有人平台与无人平台之间的协同编组演训。

仿生机器人

21世纪以来,机器人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类人机器人、机器狗、机器骡子、机器蛇、机器鱼、机器鸟、机器昆虫等各种仿生机器人不断问世,并在军事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比如美军曾在阿富汗战场上试验了一款“大狗”机器人,帮助人类战士搬运补给品,实施伴随保障。

根据战场试验效果,美国国防部于2013年对“大狗”机器人进行升级,使其负重提升到200公斤、奔跑时速每小时12公里、具有良好的防弹和静音效果,升级版的“大狗”机器人已于2015年投入战场演练。

俄罗斯军队近来计划加紧研制可以驾驶车辆的类人机器人、组建可与人类战士并肩战斗的机器人部队以及研发可操控机器人集群作战的指挥信息系统。

扩展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得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认识越来越深入,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将进一步得到扩展。

比如,外军正通过研发机械外骨骼,来打造体力倍增的“机甲战士”;通过生物信息芯片的植入来提高人的记忆力与反应能力,以使人类战士更好地适应未来高度信息化的作战环境——日益复杂的信息系统、不断激增的海量数据和长时间枯燥的人机环境;通过发展脑机接口技术,使作战人员更高效地操控相关装备、设备和系统。

比如俄罗斯2011年提出“2045计划”,拟加紧攻克“脑控”“仿脑”和“控脑”相关技术,拓展脑机接口技术的军事应用;美国国防部2013年提出“阿凡达”计划,目的是要打造可人脑远程控制的机器人军团,以代替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人类战士,实现人类战士在战争中的“零伤亡”。

当新的军事技术、作战理念和组织编成相互作用显著提升军事作战能力时,将促动新的军事变革的发生。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正成为军事变革的重要推手,催生新的战争样式,改变战争制胜的内在机理。

随着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战略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应用,必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军事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与装备不断取得突破

2015年以来,德国推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战略,日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建设“超智能社会”的构想,主要国家纷纷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以发展,必将带动军事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新一轮热潮。

美军已将智能化无人系统作为“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颠覆性技术领域给予重点投资。

美空军首席科学家办公室颁布面向2035年的《无人系统地平线》技术评估和预测报告,认为未来各类无人系统与作战平台的自动化、自主性和远程遥控性能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取得突破。

尤其随着超大规模计算、量子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类脑芯片、宽带通信等技术的进步,将使得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获得极大发展。

可以预见,各类智能化无人系统与作战平台将在地面、空中、水面、水下、太空、网络空间以及人的认知空间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深刻改变着现代战争人工智能的技术比重。

人工智能催生新型作战力量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系统与作战平台的广泛应用,将使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作战要素渗透于战争与作战准备的整个流程,智能感知、智能导航定位、智能情报分析、智能辅助决策、智能指挥控制、智能化无人作战平台等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分支力量,进一步丰富新型作战力量的内涵。

不仅如此,随着智能化微小卫星编组、无人机编组、无人潜航器编组、战场机器人士兵编组以及无人与有人作战单元的协同编组走向战场应用,各类“混搭式”新型作战力量将不断出现。

随着军事物联网、军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建设运用,用于信息支援、指挥控制、效果评估、后勤保障的“云端大脑”“数字参谋”“虚拟仓储”等人工智能作战力量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化战争与作战理论创新方兴未艾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领域,理论创新已经明显滞后于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的步伐。

人工智能走向战场将为智能化战争与作战力量创新开辟新的空间,人工智能系统与作战平台在军事领域越来越多的实战应用,也对智能化战争与作战理论创新提出了紧迫需求。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现代战争已呈现出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和智能化战争复合发展的态势,军事理论创新已不能一厢情愿地回避智能化战争的挑战。

关于人工智能相关军事理论的讨论,未来必须直面以下问题:智能化战争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与作战样式?人工智能将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带来哪些新的变量?出于对抗中的军事体系,高阶人工智能碾压低阶人工智能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有何特点规律?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环境下,如何认识有人作战单元与无人作战单元协同编组的内在机理?无人化作战平台数量急剧变化如何引发军事对抗发生根本性质变?如何看待无人化“蜂群”作战、“移动战术云”等新的作战概念效能及其反制原理?如何认识人工智能支撑的复杂战争体系中新质战斗力的涌现规律?无人化作战给战争伦理带来哪些新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讨论,必将牵引世界范围内军事理论创新的方向。

人工智能通过实战应用不断演化升级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撑的人工智能系统与作战平台,与传统机械化武器装备的研制发展模式不同。

机械化武器装备一般在技术成熟后投入使用直到报废淘汰,有着一定的使用寿命;人工智能系统则是按照系统原型—实践训练—演化升级的模式发展,人工智能的系统往往按照不同版本用不断演化的方式提升其智能化水平。

正因如此,理论上人工智能系统在硬件上可以进行局部的汰换,而信息系统本身可以永久演化发展下去,演化方向总是朝着高阶智能不断升级。

人工智能系统与作战平台的这种发展规律对于军事训练和作战能力提升具革命性意义,对于特定人工智能系统与作战平台开展持续性演习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及其盟友近年来持续组织“施里弗”太空(网络)演习、“网络风暴”演习、“锁顿”网络安全演习等活动,本身就是对于其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的反复测试和升级演化。

未来,通过持续的对抗演习对人工智能系统和各类无人化作战平台的升级训练,将是战斗力提升的重要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人工智能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由多项正在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构成的复杂体系。

《无人军队:自主武器与未来战争》一书中文版的推出,希望能够促进中国学术界、产业界、军方等各领域关注人工智能的人们深化对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的认识,并激发读者更多的讨论与争鸣。

*本文节选自《无人军队:自主武器与未来战争》一书译者序。

无人军队:自主武器与未来战争
作者:[美]保罗·沙瑞尔
译者:朱启超 王姝 龙坤
出版发行: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ISBN:978-7-5012-5902-1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