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弹药不用光,我们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苏联还惦记着三战

1945年7月17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柏林市西南郊的波茨坦召开会议,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解决欧洲问题展开讨论。就在这场会议上,美国高层意识到自己同苏联毕竟在形态意识上毕竟处于根本对立,许多问题根本谈不到一块去,因此,美国方面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就再打一仗。波茨坦会议刚一结束,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就命令艾森豪威尔制定一份专门用来对付苏联的作战计划。

在这份作战计划中,美国相当依赖核武器,也希望借助它尽可能快速地解决麻烦。根据计划,一旦与苏联爆发战争,美军会将至少20个苏联主要城市作为打击目标,在战争爆发初期就使大部分苏联战略枢纽陷入瘫痪,极大地折损苏联的作战实力;同时,部署在欧洲的美军和盟友部队会对苏联展开军事打击,以求在苏联的战争潜力得以兑现之前结束战争。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确实有这样的资本;尴尬的是,一直到这份计划作废,美军也没能拥有足够的核武器和投掷核武器的B-29轰炸机。

1949年8月25日,随着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美军先前的计划宣告作废。不过,此时美军手中有了更好的底牌——核武库大大充实,核武器的威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在新一轮的作战计划中,美军将核打击目标扩大到了200余个,它们分布在苏联100座大城市或中小城镇中。美军希望通过一次性投入300枚核弹和3万颗各类炸弹的地毯式毁灭性打击,一次性使苏联工业体系陷入瘫痪,同时摧毁敌方超过80%的工业潜力。次年初,美军又制定了一份专门应对苏军在东海岸登陆的反击计划,其中,美军不但要凭借陆、海、空一体作战夺回失地,更要一举将战线推到欧洲,在敌人后方建立军事基地以持续无间断地对敌军目标实施打击。

1957年,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托马斯·鲍尔提出,“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定会是场核战争,因此,谁先动手便至关重要。因此,鲍尔建议美军派出战机在苏联边境进行全天候巡逻,一旦对方有一点不对劲的动静,美军就立刻展开核打击。古巴导弹危机后,鲍尔的建议得到了五角大楼的默许,随后,越来越多的北约飞机和舰船频频出现在苏联领空领海,其中不乏后来在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小冲突。我们由此可见,随着苏联军力的不断提升,美军的计划也在不断修改,虽然规模在不断提升,但美军的计划中明显多出一份被动与无奈;苏联则恰恰相反。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讲到二战结束那会儿,损失惨重的苏联曾主动寻求同西方国家的合作,但美英法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令苏联高层忍无可忍。1947年,苏联军事部发布政令,声称虽然经过数轮裁军,苏军总规模仅有约500万人,且根据当下的计划,苏军总人数可能会进一步裁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好准备。根据高层要求:“‘反苏维埃战争’一旦全面爆发,苏军将在10天内恢复到1100万人。”这些部队足以让苏军在西部边境和东欧诸国之间填充数十个满编集团军。

不过,那会儿的苏联军力跟美国毕竟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武器装备水平的不足令苏联的处境相当尴尬。因此,我们从苏联最初版本的作战计划中不难看出,苏联高层的战略战术观念仍停留在二战时期,“人海战术”的意味相当浓厚。当时美军的轰炸机可以轻而易举地突袭苏联本土,而苏军却无法触及美国,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据说当时的苏联专家居然想出了这样一套方案:将一面聚光镜送上太空,让汇集起来的太阳能直射到美国城市,让整座城市变为焦墟。这个放到今天也让人有点不太敢想的“作战计划”居然得到了军方的高度重视,高层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

一手导演“西方-81”军演的苏军元帅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曾表示:“中欧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西方国家来说,它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在苏军的“三战计划”中,战火可能触及的地区被划分为14个战区,而中欧地区则是整场战争的关键。围绕着这个核心,苏军最初的作战计划大概可以概括如下:以坦克、火炮和轻型战术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集群沿易北河向西攻击前进,“只要燃料不断,弹药不完,向西的进攻绝不停止。”为了胜利,苏军甚至可能“像法西斯一样凶残的敌人使用非人道武器”——这颇有不择手段的意味。

这份作战方案有点“光脚不怕穿鞋的”意思,但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苏联立马咸鱼翻身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军不但收获了原子弹,远程轰炸机和弹道导弹的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随后的十年里,苏军军力得到长足发展,不过有趣的是,苏联人似乎更加倚仗常规武器,同时,苏联也并不急于同美国抢先手,而是重点考虑如何在西方国家的核打击后仍然保持相当强度的反攻。直到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才渐渐改变战略观念;70年代初期,苏军核洲际导弹数量超过美国,同时手握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在这种优势下,苏联制定了一套以“主动进攻”为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作战计划”。

根据这套计划,苏军要“一周内渡过莱茵河”,苏军将协同民主德国部队从中路突破,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负责对巴伐利亚州方向展开进攻;苏联喀尔巴阡、敖德萨军区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部队则“借道”南斯拉夫,一举摧毁位于那不勒斯的北约南欧司令部。最终,多股部队将在法国里昂会师,整个过程不超过两三周。在陆战发生的同时,北方舰队、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会将整个欧洲大陆的北约入海口封锁,切断美英对大陆上盟国的支援。另外,一旦美国对苏联城市展开核打击,作为回应,苏联将会核平北约的所有战略枢纽和重要城市,其中包括布鲁塞尔、汉堡、法兰克福、安特卫普等。

2007年,当一份与苏联“第三次世界大战作战计划”的文件在布拉格被发现时,北约军事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苏联的作战安排精确到了小时。就拿民主德国为例,仅20万民主德国部队能够在2小时内完成作战动员,而海军则随时可以发动进攻。相比之下,美军“长达”两个星期的部署显然是迟了许多。得益于强大的动员能力,莫斯科似乎对这场计划中的战争志在必得,根据档案,苏联方面甚至印好了占领各国后接管对方政府的官员证件,甚至为联邦德国准备了新的货币。

值得一提的是,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的不仅仅是美苏两国,不敢落寞的英国同样也有一手准备。然而面对苏联这个强悍的对手,骄傲的“日不落帝国”却有点耍赖的意思。根据一份20世纪70年代解密的英国机密文件显示,英军的作战计划就是用核武器轰炸苏联主要城市;“如果能杀死1000万俄国人,这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伤亡会让他们停止战争。”随着冷战的推进,“第三次世界大战”反而越拉越远,西方国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尔虞我诈上,唯独苏联仍在不断地壮大军力。

北约专家彼得·卢尼亚克说:“直到柏林墙被推倒前三年,苏联人还在不断完善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站在当今的视角看,为一个搭眼一看就知道很难发生的事情还如此动真格,苏联人的“执着”还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