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青春献边防,祝愿祖国更辉煌

人民网记者专访西藏军区某边防营政治教导员罗府臣。(人民网记者柳静 拍摄剪辑)

奔波近3000公里,翻越11座海拔5000以上的高山,从海拔2000多米到5000多米,从荒原戈壁到峡谷密林……由人民网、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联合开展的“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主题活动第四站,采访分队来到了雪域高原,走访了海拔4900多米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昆木加哨所,以及驻守在吉隆、樟木的边防官兵,对15个界碑进行了描红,并与日喀则军分区的官兵代表们一起走进日喀则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祭奠雪域忠魂。

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了从昆木加走出的西藏军区某边防营政治教导员罗府臣全程参与。罗府臣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2003年入伍,2008年进藏,先后在中不、中尼、中印边境一线任职工作11年,曾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西藏军区某边防营政治教导员。

在活动接近尾声时,人民网记者对罗府臣进行了专访。

“边防生活是人生最精彩、最厚重的一部分”

人民网记者:您曾驻守昆木加哨所3年,此次又跟随采访团回到了这里。目前,我们“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主题活动第四站已经接近尾声。全程走下来,您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罗府臣:很荣幸能和人民网的记者们一起参加“界碑描红”活动,重走5年前走过的边防线,探访以前驻守过的哨所。沿途中,回顾往昔,不由得感慨心态变化之大,从入伍时的懵懵懂懂到今天的泰然处之。我的边防生活在别人看来是平凡的,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人生最精彩也是最厚重的一部分。

这次活动感触比较深的是,没想到我们现在边防哨所条件改善那么大——公路直接通到了边防哨所,而且正在往巡逻点位上修。更没想到的是人民网的记者们能够在海拔4900米以上的地区和战士们一起走完巡逻路,走到每个界碑前。尤其是4位女记者能够不掉队,跟得上我们战士的巡逻步伐,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令人敬佩。

罗府臣参加“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主题活动第四站启动仪式,并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闫嘉琪摄

“路通了,电通了,祖国和人民一直记得我们”

人民网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变化”,能再给我们仔细说说,您印象最深的有哪些重大变化吗?

罗府臣: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的交通道路和边防巡逻路。在我印象当中,应该至少有30多公里的边防路是我离开以后修通的。

记得以前的巡逻路非常简陋。2011年4月,我在边防部队任连长时,真正体验了海拔4700米以上“生命禁区”的边防生活。有一年冬天,在给昆木加哨所送补给的路途中,车辆抛锚,等待上级救援的那两天两夜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们待在车里,吃着皮蛋蘸辣酱,这是当时唯一能果腹的食物,喝着放在车顶用阳光烤化的冰水,看着晚上睡着时被冻在车窗上的几根头发发呆,拿着已经没电的手机备受煎熬,当看到铲雪车和救援车辆出现在远方时激动得声嘶力竭。

还有一次,一位军嫂到昆木加哨所过春节,当时大雪封山,积雪把公路覆盖的严严实实,我们动用了长途大巴、政府专车、巡逻车、铲雪装载机这四种交通工具开路,连夜跋涉。直到第二天凌晨,这位军嫂才终于到达哨所与丈夫团聚。

不知道各位记者去的时候是否注意到,我们边防道路到各个点位上,已经开始在修6.5米宽的柏油路,这条柏油路将直通巡逻点位。横向的巡逻路线也在开始逐步修建。现在我们边防路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运送后勤补给物资,二是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方便人员、物资快速运送。

同时,边防哨所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改善,军人生活更加方便舒适。据现在驻守昆木加哨所的官兵说,明年该哨所也将接入国家电网。

路通了,物资保障就好了,不会再发生像2011年我给哨所送补给被困雪地两天两夜的惊心事件了。电通了,洗澡、通信、取暖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10年前的哨所,现在的哨所官兵是幸福的。我相信再过几年,边防官兵会更幸福,因为祖国和人民一直记得我们。

“边防军人就像一颗颗钢钉,牢牢钉在边防线上”

人民网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您作为驻守西藏的边防军人,最想对祖国说些什么?

罗府臣:我们驻守高原的边防军人的誓言是:高原艰苦不怕苦,但求苦中有作为,无悔青春献边防,祝愿祖国更辉煌。我们边防军人就像一颗颗钢钉,牢牢钉在边防线上,守卫祖国,守卫人民,守卫和平。

采访的最后,罗府臣告诉记者,他相信,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驻守高原边防军人的各方面条件将不断改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官兵们都将不忘初心,传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安宁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在边防战位上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