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38:开局1个人20条船,却撑起水深火热的华夏(下)

对卢作孚来说,最让他头痛的问题必然是那40天短短的长江中水位,因为此时宜昌撤退行动开始系统规范地开展了,处于10月下旬的长江即将进入到冬季的枯水期,这对于日军舰队无法逆流而上,舰队火炮不能支援陆军部队是一个坏消息,对于争分夺秒进行撤退的卢作孚、李肇基等人来说也是一个坏消息。

民生轮船公司的轮船在长江江面疾驰

民生轮船公司旗下拥有22条轮船,而这22条轮船在现在看来是颇为捉襟见肘的,于是卢作孚不得不紧急临时雇佣了3000名工人负责货物搬运装卸,并且征用了850条木船,870条大大小小的船只浩浩荡荡开始了撤退行动。

卢作孚深知此时的信息业务十分庞大,不论是宜昌本地的电报局还是邮局都人山人海,电文严重积压,于是他要求各轮船加装无线电台,以便于及时掌握轮船运输和调度情况,并且能够提前获知空袭警报,尽早躲避日军轰炸机的空袭行动。然而逆流而上航速减慢,即使是木船夜航也危机四伏,水流湍急,难以发现的暗礁等等,都极大地阻碍了运输工作的开展。

木船夜航险象环生

12月长江枯水期到来,中水位轮船已经不能航行,卢作孚组织职员和民夫、纤夫一起利用绞盘拖船和木船转运剩下三分之一的待撤离物资,遇到枯水浅滩处为防止船只搁浅,大家一起拉着船只前行,即使是日军轰炸机已飞至头顶也没有一个人选择逃跑,所有人众志成城冒着炸弹一点一点缓缓地拉着船向上游的目的地前行。当全裸在寒风中艰难地弯着腰一步步拉着船前行的纤夫和民生公司员工们工作的照片在西方报纸刊登后,西方媒体评论道:中国不再是一个拿着筷子与日军交战的民族在最危急的时刻,是在用肉体和江水、炸弹搏斗,而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不会灭亡的。

总共22条轮船、850只木船(后来增加到2000余只)和3000多名工人,来来回回在峡江不断穿梭,码头搬运口号和回荡在峡谷之间的纤夫号子夹杂着,高亢嘹亮。而到12月初,江水回落,滞留在宜昌的三万名甚至更多的人员和重要物资终于抢运入川,大撤退在40天内胜利结束。当国军撤出宜昌城和相应布设的防线时,日军占领的宜昌成为了一座空城,他们在宜昌港上看到了仅剩下的两万吨货物,对日军来说利用价值已然不大。

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

民生公司旗下的22条轮船,其中16艘都遭受日军轰炸机的重创,这16艘轮船中7艘遭到重创无力修复只能自沉,9艘是直接被日军击沉。还有更多的趸船和驳船、木船在一次又一次的日军轰炸机空袭中被击沉,116名民生公司的职工在大撤退中被炸死,79人被炸伤。但是卢作孚他们以血肉之躯换回来的是整个中国军工业的命脉:经川江抢运出的单位包括: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厂、陕西厂、巩县厂、兵工署汴厂、湘桂兵工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宜昌航空站、航委会无线电厂、航委会安庆站、扬州航空站等国防工业,以及申钢厂、大鑫钢铁厂、周恒顺机器厂、天元电化厂、新民机器厂、中福煤矿、大成纺织厂、武汉被服厂、武昌制呢厂、武汉纱厂等数百家重要企业,还有国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及若干珍贵的历史文物。正如卢作孚所做的对联所言“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

卢作孚抗战胜利后受到蒋委员长的嘉奖

个人感言

宜昌大撤运这段历史我认为是抗日战争中一个重要的时间,我很遗憾没有历史教科书去记录去讲述这段历史,曾经看到CCTV13新闻频道的街头采访,记者用日语随机采访日本街头的中小学生: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他们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地回答“不知道”或是“不清楚”,搪塞记者,匆匆走开。我不希望后辈不知道、不了解宜昌大撤退!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卢作孚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那么或许宜昌这座城在沦陷之时不会是一座让日军气恼的“空城”,或许还会有更大的暴行发生,中国抗日战争可能会更加艰难......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曾说中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宜昌大撤退,保住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而这一功绩,几乎是完全依靠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这短短的两句话我相信已是对宜昌大撤退这场史诗级行动的至高评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