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这种技术含量低的武器 为何到现在还没被淘汰?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传统的发射炮弹的火炮不被淘汰,迫击炮就不会被淘汰。首先,在研制过程中,迫击炮的技术门槛比较低,当年国民党,八路军在抗战时都能凭借简陋的设备和原材料生产迫击炮,更别说一个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不过仅生产简便还不能巩固它的地位,可靠好用才是王道,当年日军的掷弹筒生产更加简易,但是射程近,没有装备瞄具使其只能成为训练成熟的士兵使用的武器。

其次,迫击炮具备其他火炮所不具备的有点。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火力死角小(说到轻便易携带我觉得这倒不是最突出的,无后坐力炮同样具有),而火力死角小就表明其可以打击诸如壕沟和反斜面的敌方目标,并且可以在掩体内打击对方,这样的特点使其不仅能够在传统的野战,更能在新兴的城市战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前苏联更是开发出了攻城和打击敌坚固公事的郁金花迫击炮,口径达到了240毫米,对楼房等简直是灭顶之灾。在叙利亚内战中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军对反对派武装使用了这种迫击炮。同样,擅长巷战的以色列也给自己的梅卡瓦MBT加装了一门60迫,以灵活打击敌人。

此外,尽管核武器使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降低到了几乎不可能,但是各主要军事国都不敢放松对世界大战的准备,迫击炮生产简易,操作简便,机动灵活,隐蔽性好,简直是世界大战杀人放火的不二之选。

轻便,大部分迫击炮比同口径的其他火炮要轻便许多,能够伴随步兵靠前部属,有效杀伤视距内敌人,提高杀伤成效。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也被作用到迫击炮中。比如激光指导炮弹,各种编程引信,给迫击炮注入了新的血液。此外,迫击炮还曾被志愿军用作反坦克,当然效果可想而知。不过据说第一次车臣战争时期,俄军一辆T72就曾被一枚迫击炮弹击毁,因为那颗炮弹恰好打到开着的座舱里去了!

迫击炮(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从炮口装弹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较近,轻便灵活,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摘自百度百科)。

迫击炮相比其他火炮如加农炮,出现的较晚,通常认为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最先用一门海军47mm臼炮改造成第一门投入实战的迫击炮。迫击炮的大发展是在一战时期,各国为杀伤堑壕中的敌人,发展出了各种口径的迫击炮。

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mm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