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在航空母舰上住得条件怎么样?军官和士兵的差别真是大啊

"

文 |陈悦

航母上低阶士兵的住舱通常安装三层铺,铺位和狭窄的舱室过道只有移动布帘相隔

大型航空母舰身躯庞大,同时在舰居住的人员众多,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其舰员编制最大为5680人。其中3200人属于航空母舰本身的基础舰员,负责维持军舰的航行和内部运转,600人属于航空部门人员(飞行员、空中管控、武器操作官、电子战操作官、海上搜救人员等);1800人为调度、引导、弹药、损管消防等甲板操作人员;剩下的80人是航母编队旗舰幕僚班子和联络人员(海外部署期间还会增加72名执行宪兵职责的海军陆战队士兵)。

“尼米兹”级航母虽然身躯庞大,舱室多达3360间,但去除公用舱(机库、反应堆舱、燃料舱、弹药库、轮机舱、作战舱室)、食品存放舱、生活卫生舱、医疗用舱、服务用舱(办公室、资料库等)、帆缆舱、杂物室等非居住类舱室后,真正能用于住人的舱室也就所剩无几。数千人员在舰上的居住,遵循着海军古老的法则进行分配,即按照官阶的高低大小来决定居住场所的大小。

低阶士兵的住舱一般是10人到30人的大舱,通常安装三层铺,级别稍微高一点的军士可能是两层铺,住宿的水平相当于是国内常见的绿皮火车卧铺或者客轮的五等舱的标准。所谓的铺位,是一块长不到2米,宽不过0.7米,高只有0.6米的空间,和狭窄的舱室过道只有移动布帘相隔,躺在中间毋庸说读书看报,连翻身都有可能翻出铺位滚到过道上,正常的起床动作在这里是会被磕痛前额的,必须侧滚才能出位。

飞行甲板控制室

不仅面积小,没有采光舷窗,位置也不好。士兵的住舱通常离弹射器、轮机舱和降落区较近,即便是住舱舱壁使用了隔音材料,但噪音依然很大。弹射器工作的时候,刺耳的摩擦声和“咝咝”的蒸汽声会令人坐立不安;轮机舱周围就更不用说了:只要航母还在航行,居住在附近的水兵们就要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和轮机发出的有节奏的转动声为伍,以至于他们离开自己的住舱后这种充满重金属蒸汽朋克风格的声音还会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降落区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糟:由于航母舰载机降落时为了避免万一触舰失败需要重新拉起复飞,飞行员都是把油门轰到最大直接将飞机“砸”向飞行甲板,不仅有巨大的震动,还有起落架触及飞行甲板的重击声、橡胶机轮和甲板撩心的剐蹭声和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因此,只要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还在进行,除了少数嗜睡的水兵外,其余大多数水兵宁可在餐厅食堂娱乐室健身房打发百无聊赖的休息时间,甚至跑去水兵医院治治诸如失眠之类的“小毛病”,也不愿意“宅”在自己的铺位上受那份煎熬。

与士兵相比,中级军官以及负责维护舰载机的军士们的“住房”要好很多,通常安排在飞行甲板的下二层至下五层,主要分布在较为安静的机库周围,墙壁上有采光舷窗,一般是四人间(女性军官、飞行员等为双人间),室内宽敞明亮,采用单层床铺,个人活动空间也较大。在“尼米兹”级军舰上,出于人性化的考虑,还会将舱室安排在相应的工作区域附近(如飞行员和维护军士的居住区在机库和航空作战指挥中心和维修仓库附近,一方面是为了飞机维护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飞行员和士官通向机库的便捷)。

高级军官和普通军官的居住和工作场所是位于飞行甲板下一层的吊舱甲板。该层甲板面积与飞行甲板相当,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宽敞明亮、通风采光俱佳。该层设有舰长、编队司令和参谋长的套间式住舱(拥有带独立卫浴的卧房和起居室)。紧邻着高级军官住舱的是餐厅、会议室和办公室。普通高阶军官的单人间和双人间紧邻高级军官住舱区,在高级军官和普通军官住舱的周围,设有作战指挥舱室,如航母情报中心、旗舰指挥中心、飞行中队准备室等。

舰岛主要是航空母舰的航行和指挥舰载机起降的核心场所,一般不会安排固定住舱,但会为航母战斗群编队指挥官和舰岛上雷达、电子设备的值班操作人员在舰岛里准备临时的值班住舱。虽然舰岛在战时更容易受到攻击,但作为居高临下带大扇采光玻璃窗的豪华“海景房”,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工作压力巨大的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