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打一仗,很快就回来”:苏区等待15年,盼回亲人子弟兵

"



作者:常辰哲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如果要问,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有哪些值得夸耀的奇迹,我认为是1934至1936年的长征。

可以说,这是人类军事史和战争史上极其硬核的壮举,也始终难以复制。

我党领导的这支军队,完成了其他近代国家军队难以完成的任务,充分向世界证明了信仰的力量。

什么时候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成绩。是中国人承受苦难,创造伟力的最好证明。

(一)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面对蒋军对苏区的重兵进逼,红军被迫向西进行战略转移。

转移是极其秘密的行动,临行前,多数本地出身的指战员和家人、老乡只是说,“出去打一仗,很快就打回来了”。

这一走就是15年,直到新中国成立,队伍才回来。

而出发的30万人中,至少有27万人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食言了。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出发,向西突向湖南,到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共742天,合2年零12天。

中央红军长征路上共368天,15天打大战,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行军;途中仅休息44天,平均182公里才休整一天。

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磨磨蹭蹭,红军长征的行军速度保持在平均每日70华里。

还创造了当时徒步行军的世界速度记录:飞夺泸定桥一昼夜徒步行军220华里后还能展开战斗。

没有防护绳,顶着弹雨徒手爬几十米高的铁索,有的英雄掉到江里瞬间就消失不见了,尸骨无存。

这是现代人都心生敬畏的“极限运动”。

(我的家乡廊坊,有位老红军陈绍清,大概零几年的时候,常去廊坊各个学校给学生讲传统。我那时候十岁,还没有什么概念。后来才知道,老人家是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在后面铺木板的……)

而这742天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四个方向前进的四支队伍,共计行程65000余里,32500公里。

中国加上海岛总海岸线长是3.2万公里,也就是说,红军的革命先烈们,从大连出发沿着海边一路走到曾母暗沙,把中国海岸线兜了一圈。

中央红军的总里程25000里,125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走到南极中山站。

(二)

而这些漫漫征途里,并非一望无际的坦途。

沿途翻越大山40余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包括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岷山,夹金山,六盘山等等一系列当时尚未开发,渺无人烟,难以逾越的崇山峻岭。

跨越河流近百条,大河24条,包括潇水,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渭水,贡水,信丰水等等一系列缺桥少船,流速危险的大江大河。

而红军的翻山越岭,并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徒步旅行。还伴随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

有史可查的数据显示,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742天里,经历的重要战斗600余次。

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15天(两个礼拜)一个大战。

如此惊人的数据,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青史留名的骄傲与光辉,它证明了中国人为了信仰能够做出怎样的壮举,突破怎样的极限!

装备精良,有丰厚补给优势的同时期的先进军队,能不能有这样的战斗作风和高度集中的军令政令,我想很多国家都要掂量一下。

(三)

而红军的补给和武器装备,又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落后的部队之一。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兵力装备:步枪25317支、短枪2804支、重机枪333挺、轻机枪285挺、自动枪28支、迫击炮38门、梭镖6101支、马刀882把;每百人平均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就是凭借这样的武器装备,红军还攻占了百多座县城,攻占大小城市62座。共击溃蒋军数百个团。

以至于部队在后期无枪可用、无弹可打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次关键决战,我们无法想象红军官兵是凭借怎样的信仰,挥着大刀冲向敌人机枪的。

(四)

而红军指战员的年龄,又是当时世界军队里最年轻的。

长征中年龄最小是一位女红军,名叫王新兰,年仅11岁,是小学五年级的年龄。

我们无法想象她是怎样忍饥挨饿,吃着牛皮草根,一步步翻越雪山,跋涉沼泽的。

在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里,红军师团级指挥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

而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这一年才19岁。

大将罗瑞卿28岁,上将杨得志24岁,上将张爱萍24岁,上将刘亚楼23岁,上将陈锡联20岁,上将杨成武21岁,独臂上将贺炳炎22岁,上将杨勇20岁。

这样一群大学生和研究生年龄的年轻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奇迹。

其中,还不乏留洋的高材生,和北伐战争中扬名全国的“名人”。

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富庶的江浙地区和自己的黄埔同学去作威作福,而是扎到中国最贫苦的地区去受苦受难,去播种。

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五)

长征出发:约30万人。

长征结束:约2.5万人。

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每一公里,就要牺牲3个红军战士。300米就是一具遗体。

贺炳炎、余秋里两位长征独臂将军,战斗中一个23岁失去右臂,一个22岁失去左臂,仍坚持走完了长征。

贺炳炎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卫生员用开水煮过的锯条,一点点的往下锯胳膊。贺炳炎靠嘴咬毛巾硬生生完成了时长2个小时的截肢,堪称现实版“刮骨疗毒”。

这位16岁就参加红军,因为年纪太小被贺龙分到“宣传队去提浆糊桶子”的开国上将,第一次作战就拿着菜刀冲进敌群连砍数名敌人。

手术后睁开眼第一句话就是:“总指挥,我以后还能打仗吗?”

贺龙眼含热泪说:“怎么不能?你不是还有左手吗?只要有我贺龙在,就有你贺炳炎的仗打!”

于是截肢后第七天,贺炳炎又回到了前线。

贺龙捡起几块他的碎骨装在上衣兜里。

余秋里在左臂负伤后坚持不截肢,每日靠浇冷水止痛。部队过金沙江时,连人带担架翻到了江里,一人靠着右臂硬生生游过金沙江追赶部队。

余秋里晚年回忆,长征里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肉。

(六)

红二方面军十六师政委晏福生,在部队被围,右臂重伤的情况下,让通信员带机密文件突出包围,自己从死人堆里装死爬出来,拖着断臂伪装成乞丐,一路揣着一包辣椒爬雪山。

山上缺氧,就含一根老中医给的西洋参吸气,过了草地,游过渭水,靠乞讨要饭为生,终于追赶到了部队,完成了“一个人的长征”。

而女红军钟三秀,在抢渡金沙江时因为抢救伤员,掩埋战友遗体与大部队走散。

于是独自一人,乞讨两年,横跨四省,一路跟着追过雪山草地,只为追上红军。

一直找到抗日战争时期,她才在河南找到聂荣臻带领的部队。

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后,12个儿童团员因为外出宣传没有跟上大部队。于是12人一路打听,乞讨要饭三个月,辗转千里,衣衫褴褛的追上红军,走完长征。

路上为躲过敌人搜查而三四人一组,又甩开各种人贩子,去地主家装儿扮女打短工,吃饱了饭就跑路。

12个儿童里,最大的15岁,最小的10岁。

(七)

一个创业团队,不给发工资,不让回家,忍饥挨饿,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还随时有死亡的威胁,历时数年非但不散,掉队的残疾的还能坚持追回来,试问近代以来这样的团队有几个?

这样的团队,怎么不能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长征队伍的每一颗种子,在紧接而来抗日战争中,撒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后,迅速成长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长征,筛选了中国最精锐的革命力量,留下了最宝贵的革命种子。

长征途中,红军曾经过苗、瑶、壮、侗、土家、水、黎、布依、仡佬、纳西、彝、藏、白、羌、回、东乡、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跨越14个省,把种子撒向了全国。

红军彝族战士

哪些是中国近现代史最自豪的一笔?

无论怎么筛选,长征都必不可少。

因为它证明了,中国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可以有多么努力,可以经受住怎样的苦难,可以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差,可以承受住怎样的历史厚重。

于是打赢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力挑17国军队,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时那样艰苦甚至不可能的绝境,我们都做到了,又有什么做不到?

想起了《十送红军》里的歌词: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