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电子侦察舰被烧成废铁,400亿元打了水漂

"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的海军制造工业曾经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发达产业,虽然在解体后,大部分的造船产业都由乌克兰继承,但俄罗斯仍旧拥有着大量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型海上舰艇,其中就包括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电子侦察舰——“乌拉尔”号大型侦察舰。

这是一艘前苏联国防部在1977年策划建造的大型情报搜集舰艇,据当时资料介绍,“乌拉尔”号不仅具备电子侦察和通信功能,还能作为海上作战部队的总指挥船支,为其他作战舰艇提供实时情报。

经过在列宁格勒波罗的海船厂长达两年的建造后,这艘当时世界排水量最大的电子侦察舰于1983年五月份开始下水测试,并在1989年正式进入苏联海军服役。但是仅仅服役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因为有船员在舰艇上点了把火,将舰上所有设备电缆全部烧毁,使其成为一艘废船,从此再未出海执行任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美国和苏联两国冷战的高峰期,这两个超级大国将战线从各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延伸至海陆空三大领域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战时更快获取到美国的军事部署情报,苏联不断加大在军备研发上的投入,花费将近四百亿人民币研发出了这款大型电子侦察舰“乌拉尔”号。

据悉,为了使“乌拉尔”号拥有更出色的机动性,在制造上采用的是原定建造“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的船体设计和主机配置,利用压水堆核动力与蒸汽轮机作为“乌拉尔”号的动力系统联合推进,使其航行时满载排水量可达到3.65万吨,最高航速能保持在27节左右,因此“乌拉尔”号在当时也被其他国家称为“航母侦察舰”。

“乌拉尔”号入役后被编入到苏联的太平洋舰队第38侦察舰大队作为主力旗舰,但由于船体过大,每次出海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维护修整且需要一支多达九百多人的人员编制队伍来维持其正常运作,因此“乌拉尔”号实际出海执行任务的次数很少,大多数时候都是停靠在码头作为和陆地联系的一艘漂浮在海上的巨大兵营。

即便如此,“乌拉尔”号上装备的包括相控阵雷达等多种电子侦察设备,让“乌拉尔”号不仅可以作为导弹靶场测量船,还能远距离监测和搜集其他国家的导弹试验和部署等情报,加上其大部分的电子设备都设有保护罩进行覆盖,并且“乌拉尔”号也装备了较为齐全的武器装备可拦截敌方的导弹进攻,甚至还配备了多架舰载直升机,因此其他国家很难从外部发动进攻将其摧毁。

作为苏联当时的旗舰级海上预警指挥中心,“乌拉尔”号也因此被美国视为打击苏联的最大“难题”。

在1990年末,苏联面临解体的危机,加上“乌拉尔”号因为在设计上和建造质量上存在缺陷,导致一直无法出海,长期处于“荒废”状态。美国害怕苏联会再次启用这款侦察舰对美国造成威胁,因此抓住“乌拉尔”号暂时停运的机会,花费了二十万美元买通了一名名为阿斯科纳诺夫的海军士兵,让他在舰上发电机储备燃料的舱室以抽烟为由引起大火。

由于当时舰上只有少数士兵留守,大火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被扑灭,反而蔓延至其他舱室,里面的多种电子设备也被烧毁,船体结构也受到了损伤,基本无法复原,并且还烧死了27名士兵。

此后苏联解体,“乌拉尔”号俄罗斯继承,但由于经济下滑严重,俄罗斯并没有对其进行修复和维护,只能将其停靠在马加丹军港。

直到2003年,“乌拉尔”号因多年荒废破损,内部的核反应堆隔离层出现破裂,好在当时驻守军港的人员抢修及时,并未造成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在2010年俄罗斯将“乌拉尔”号下放至俄太平洋舰队的下游企业“星星”厂进行解体,这艘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侦察舰生涯才彻底落下帷幕。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