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时期的一大谜团,秦国强盛魏国衰落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战国时期,谁最强大?秦国?其实,秦之强盛,始自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而在此之前,中原霸主,其实是魏国。魏盛之时,魏武卒曾一度纵横天下,打得秦国毫无还手之力,国之腹地-河西七百里尽为魏占,韩赵近乎沦为魏之附庸。而此时的秦国,地处西陲边荒,在中原诸侯眼中,那简直是个渣,中原会盟,从不让秦参加,用现在的话来说,重要国际会议,秦连与会的资格都没有。然而,风水轮流转,强盛一时的魏国,最终衰落,而西陲之秦,却逐渐强盛。秦盛魏衰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对于今天,又有何借鉴呢?

(战国地图)

秦之崛起,起点在哪里?商鞅变法。那么,变法的主导者商鞅,从哪里来的呢?略知历史之人都知道,商鞅最初在魏,也想为魏国所用。后来,他去了秦国,而正是从那时起,魏之噩梦,也随之而来。那么,商鞅为何会离开魏国,偏偏又是西向入秦呢?秦之河西为魏所占,类似于甲午之战,日本强占辽东半岛,极大地刺激了老秦人,特别是年轻的孝公。孝公颁布了一道影响深远的赦令-《求贤令》,客能出奇计而强秦者,吾与之分!此后,天下之才,源源不断西向入秦,天下之势,不断向秦国倾斜。

那么,秦国的人才,主要来自哪个国家呢?竟然是魏国。我们看看,战国时期,那些近乎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天下运势,列国强弱的顶尖级人才——吴起、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孙膑,尉繚等人,竟然都来自魏国。然而,他们没有在魏国得到重用,却在别国,大展身手,成为国之股肱,自己的人才,一个个受用于他国,魏国还有希望吗?

魏国出产人才,秦国重用人才,构成了战国时期,这道最奇葩的风景,对魏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先看看商鞅,魏相公叔痤就看出了他是一个不世之奇才,屡次向魏惠王推荐,然而,魏惠王却连面都不见,最后,秦孝公的《求贤令》飞到了魏国,带着对魏国的失望,对秦国的渴望,商鞅来到了秦国,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孝公知遇之恩,给予其施展才能的舞台,再想想在魏国的遭遇,商鞅对魏国会是什么感情呢?商鞅久居于魏,对魏国情况了如指掌,在秦国得到重用,对魏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同样的际遇,还有范雎。这位提出“固干削枝”、“远交近攻”之策,李斯赞其为使秦成帝业的不世奇才。如商鞅一般,也曾想侍奉魏王,结果,却因为家贫,无钱通魏王左右,只好先暂居魏大夫须贾门下。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因魏国参与“五国攻齐”一事,被责备得哑口无言时,范雎挺身而出,“齐泯王骄暴无行,五国同仇,岂独魏哉?今大王光武盖世,当思重齐恒公、齐威望之余烈,若斤斤计较泯王时期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不知自责,只怕又要重蹈齐泯王的覆辙了!”一番话,连齐襄王都暗自惊叹,希望他留齐效力,范雎拒绝了,回到魏国。结果,魏之诸臣,非但没有表彰范雎的行为,反怀疑范雎向齐国泄秘,鞭笞范雎,近乎致死,甚至往他身上撒尿。最后,却是秦国的使臣救了范雎,带他到了秦国,后来范雎得到了秦王的重用。试想一下,他对秦对魏,会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范雎像)

孙膑本来也想在魏入仕,结果呢?在魏遭人陷害,膝盖骨都被剔除,齐国使臣救了他。试想,他对魏国,将会是什么感情呢?后来,他在齐国,魏国的霸权近乎被他终结。

为何魏国能培养人,却无法用人呢?这就得从魏国自身找问题了。商鞅、范雎他们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家贫,魏王的面都见不着,想报国,找不到门路啊!想施展抱负,没有人给予舞台啊!

齐魏两国,曾在徐州相王。两国比宝,魏惠王说,魏国的夜明珠,它拿来照明。齐威王却说,齐以人才为宝,贤臣良将,国之重器。两者一较,高下立判。

楚汉之争,刘邦说他的胜利是因为什么?韩信、张良、萧何、陈平皆得其用。然而,韩信、陈平最初跟随的是谁呢?是项羽,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屡遭羞辱,项羽的败局也就注定了。再看看蜀汉,前期在刘备的带领下,人才济济,蜀汉兴盛,后期呢?不得不说,人才凋零,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衰亡也在所难免。

历史远去了千年,然而,那些曾经发生的事情,却一直在警示着我们,魏处天下四战之地,国力上升阶段,秦国一招釜底抽薪,魏国人才大量外流,却不自知,盛极而衰落。得人才者兴,得民心者胜,多么痛的领悟!

本文作者:萧玉南,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