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公里,10分钟只差错失金奖,会遗憾吗?

十多年前和朋友一起跑步,到后面爱上了马拉松,后来想追求刺激,于是开始尝试了超级马拉松。超马的难度难以想象,绝对不是2个半马拉松的距离来衡量的。

决定一场百公里的因素极多。比如说出发时站位过于靠后,在狭小的山路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比去年晚10多分钟到第一个补给点。比如说赛前工作太过密集,开赛前一周处于极度繁忙的状态,赛前一天出发前的早上还在处理各类工作邮件。比如说元旦时的一场感冒,卧床了2天导致训练和身体状态都收到了巨大的影响。

但这次也有很多有利的地方,比如全程的节奏控制的很好,没有任何伤病和状况。比如平静无比的心态让赛前赛后的睡眠都很充足,没有前2年的焦虑。比如对赛道的熟悉,至今来过香港5次,有4次是在这条赛道上狂奔。

用一个结果来衡量一件复杂的事是不公平的,而我们习惯将一个结果归结为一个主要原因。只可惜这个原因没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比赛和人生的都不能像物理试验一样修正后重新再来。对比赛和生活大部分时候不过是想当然的做了些什么,然后等待结果的到来。

哪怕在做的事情是相同的,不同的结果也会有不同的解读。12月由于上马后的调整,雾霾,工作,生病多种因素。跑步12次,训练量只有245公里。对于准备一次100km赛事来说太少了。但是前半程发挥和去年类似,对比去年赛前2个月,每个月450公里左右的训练量,说明身体的效率大大提高。去年练得多,发挥差。今年练的少,发挥好。找一个训练量和效率的平衡点是自己今后跑步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所有的问题总结都是基于结果的向前推论,对比赛还可以再次验证。生活中的事情过去就不会再来,因此不必过分执着。成功和失败其实是件很模糊的事情,因为没有另一个结果进行对比。都在个人对自我标准的认可。比如全马进3小时,比如HK100进16小时。偶尔达到的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也不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真正的能力应该是稳稳地站在一个水平线之上。这会是我今后跑步追求的状态。

赛前一周处于紧张的工作的状态,去香港前一天晚上还见了客户,10点多到家整理东西。那一瞬间才意识到港百真的来了,而整个人似乎就是去参加一次普通的周末越野跑训练一样。这一年的经历让人面对100公里时不再有任何畏惧。与精确可控的马拉松比起来,超马更像是种日常综合状态的集中体现。跑的多了就知道自己的潜能能到什么位置。

超马其实不太可控,训练,恢复,饮食,种种生活中的细节差异都不会在你能力范围内的情况产生严重后果。它们的体现都出现在半程之后。对一场超马比赛日常的训练只能满足对前半程的控制。100公里的赛事,日常的最长训练量一般在50公里左右。后边的过程不是来自于身体平日使用的能力,而是潜能。从未动用过的潜能。

本次港百天气比前2年晴朗的多,出发后人也拥挤的多。我一点一点的释放着能量。惊讶的发现比任何一次比赛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仿佛每一次摆臂,落地都能清楚的知道肌肉伸缩的轨迹一样。负责呼吸和心跳的肌肉也在控制之下。即使最后30公里多次抽筋痛到到无法站立,竟然发现还能够控制自我的身体,按照大脑的指挥舒展的落地,跳跃,奔跑。这种感觉从未出现过。

总是要向前跑,100公里并非向村上描述的那样艰辛与痛苦。只是对我来说时间不够了,控制节奏。尽可能少使用已经勉强支撑的大腿前侧肌肉。到达终点,无伤无痛,情绪轻松。214名,我已经比绝大多数人都幸福了。

很多人赛后问我是否遗憾,差10多分钟未能跑进16小时拿到金奖。我想没什么遗憾。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并未被什么人胁迫,而是我自己的选择。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很多工作更为重要。我的能力也不足以每个月都有一次全力的发挥。没有尽全力准备的比赛怎么有资格谈遗憾呢?

对于比赛过程已经充分尽力了,除了CP5拿了些装备外,所有的补给点都没做什么停留。几乎是灌了水马上出站的情况。全程吃了10个能量胶,吃到胃轻度泛酸。途中摔了一跤,一瞬间没顾及伤势,想爬起来马上跑,发现抽筋的不能正常站立。平日里无数的力量和能力在赛道的最后30公里都化为乌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