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宣言:中国摄影美术馆时代来临(附百图)

2019年4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启幕,此展的启动和千余件藏品的入库正式宣告中国摄影“美术馆时代”的到来。

这背后隐匿着高初团队十余年的努力和中国美术学院前瞻的历史眼光。此包含典藏、研究、教育、展示和传播在内的完整链条,是时代作出的选择,更是人为之功的综合硕果。

首先推荐展览本身。

这个展览我看了三遍。

第一遍,是开幕之时。匆匆晃过,被开国大典的彩色视频吸引,顺便感叹下几个大屏(最大尺幅达到4.8×2.4m)的视觉震撼。第二遍,藉由采访策展人高初之机,浏览了几个展厅,对几幅自拍照散发的光彩念念不忘。第三遍,特意找了个大风大雨的工作日,算准人少,挑着喜欢的反复体味。那些极少见的战时摄影的千姿百态执拗地放射光辉,欲罢不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现场

展览整体占据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楼,600余件图片分为若干主题,指向分明,原作质量很高。现场,公园花丛郁郁葱葱的盛景、溪流边嘎嘎的鸭子、西湖畔闲聊的背景、手掌心大小的花卉、颇具当代设计感的光影游戏和挽着裤腿淌水前行的背影、黄河畔骑马列队的英姿、太行山上之字形蜿蜒的队伍等光影流年间,积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1910年生于富裕之家的金石声,十四五岁就开始摄影活动,父亲曾给他一个柯达3A相机,他手拿相机拍了张肖像。小小画面中,穿着中式马褂的俊朗青年脚踏皮鞋,手持当时的稀罕物,站在背景板前直面观众,满是自信。

金石声携第一架相机——柯达3A与扬州影楼摄影师切磋 1926 金石声 明胶银盐 原作由金华收藏(现场摄)

若说这幅自拍还颇中规中矩,那几年后的另一幅自拍则放松了许多。画面中金石声低头摆弄相机,构图自由,左下是他的自题文:权收宇宙盈方寸,且留今日给明朝。1937夏自摄像并题。这张照片其实有很多版本,高初特意请求金华先生(金石声公子)把先生的照相本拆散流出了这一页,就是为了呈现这段题字。金石声手中拿的相机是当时最新款,这位中国城市规划学奠基人始终钟情摄影。而早期摄影在中国基本与世界同步,尤其是上海,拥有丰富的商业设计、蓬勃发展的电影、繁盛的都市画报,艺术家设计师包括摄影师想要的一切应有尽有,才华几乎能得到极大发挥。光社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摄影社团之一,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紧密相关。

自拍像 1937 金石声 明胶银盐 原作由金华收藏(现场摄)

金石声自题:权收宇宙盈方寸 且留今日给明朝 1937夏自摄像并题(现场摄)

光社成员作品右下角 光社的印章(现场摄)

金石声1935年摄的灵隐罗汉堂今日已不存,1939年拍的《可口可乐》直接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这一年,他另外几幅自拍呈现的全然已是西式作派:大背头、圆框眼镜、着衬衫,那幅他的脚部“自拍”亦展现了知识分子真实的生活一面。

留学达城自拍像 1939 金石声 明胶银盐 原作由金华收藏(现场摄)

脚 金石声 明胶银盐 原作由金华收藏 (现场摄)

只是很快,战争来了。大批热爱摄影的人立刻决定放下一切上战场,把曾经的爱好或副业变成主业。他们做出这个转变,是发现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太有用,比所有其他的方式都能鼓舞人。尤其对于一个没有被拍过照的准备赴死冲锋的战士而言,留照那一刻对他的激励比政委说什么话都有用。在他们心里,摄影可能同时是两个形态:一是历史本身的在场性,二是革命的重要动力。摄影,成为了能够把革命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好的一套工作机制。

展厅里,革命者们的个体与群像熠熠生辉。当改变中国命运的时候诞生之际,那些参与其中关键人物的生动表情与姿态、那些如今极少能见的婚礼、葬礼等特殊现场、那个身着竹衣马甲的读书年轻人、今已不存的广州三大学宫、1970年拍的如今依然十分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以及很多人都错过的三楼里,那些很多人家中都珍藏着的老照片们,充分地展示着真实的力量。

摄影同时粘连着过去与未来。那些业已消融的瞬间借助光影在当下观看中被再度召唤,湮灭的现实重新在场。美术馆内,“摄影”化身兼顾情怀与指向的看见,籍此成为开启时光之钥。故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言:摄影不只是观看,更重要的,它是记忆,并且因这记忆制造出一个新的凝望之客体。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现场

展览背后,是更大的力量

不可忽视策展人高初的努力。多数人藉由此展才认识这位年轻人。实质上,他沉浸摄影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已逾十年。这位身形壮硕的80后开幕当天,声音沙哑,疲态显露。他的付出,更多的人没有看见。

他的祖父是著名战地摄影家高帆。自2008年起至今,高初从个人生命史出发并跳脱个人局限,立促一整套学术生产机制的闭环锻造。过去数年,他携手团队抢救性地整理并研究1930年代至1980年代的摄影家个案,收集、整理、保存中国近现代的摄影档案,打通档案界、艺术界、美术馆界和出版界等,成果累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现场 嘉宾合影(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任何时代,做事都不容易。同好的协助与鼓励,前辈的支持与帮携,时代机遇的恰逢而至,高初能否以个人之力聚团体之功,为中国摄影划写关键转折?现在当然为未可知,但显然,他的努力已取得某些显性结果。

艺术头条APP问答高初

问:战时摄影的价值何在?

答:摄影对战争的推动作用非常大,那时从事摄影的人之间的讨论也比我们现在的职业状态要丰富太多。很多人家境很好,却主动要求上战场,大部分都知道回不去,而且确实很多人就没有回去。举个例子,开国大典毛泽东像拍摄者郑景康,原是国民政府摄影部最高职位负责人,却放弃一切去了延安。他家境很好,父亲是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和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澳门一条街都等着他去继承,但他到死都没有回家。

这些人当时不是为了追求其他,就是作为一个有才华又有爱国心的青年,单纯思考着艺术能做什么样用途。虽然这种转化讲多了不太能打动人,但其实每一个艺术家做的选择都特别真诚。战时他们纷纷去一个新世界,我被他们打动,然后希望自己还能有一点点余晖。

其实对整个革命历史时期的前辈,我们大多只知道代表作,“尊敬”但并不了解他们的创作,现在终于可以通过系列作品去了解他们是如何建立风格,又是如何先于别人做了一个有创造性的发挥,再通过油印刊物和密集的互动讨论迅速被别人引用,所有的前因后果逐渐浮现出来。

我通常会称呼这些前辈为“有艺术追求和有爱国心的青年们”,这两个定位其实特别重要。没有创造力仅有爱国心,后来大多没有做这行,因为爱国有很多渠道。也有很多人有艺术才华但不一定直接接触战争。所以每一个人的生命被卷入时代,都有各种各样方式,也有各种各样的境遇。

问:这个过程中,摄影的本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答:我觉得,从民国到战场,更多的转变其实并不因为摄影本体,即对它媒材特性的讨论,而是主客体之间的转换,以及题材和形式的转换,甚至是观看现场的转换,如在战壕里看、在村口聚集性观看和去百货大楼或美术馆展厅观看,效果非常不同。这些转换之中,艺术家越来越想去唤起拍摄对象想做这件事情的激情,但越是想这么做,艺术家的主体性越会削弱,但他的审美情趣、修养训练、视觉经验等其实无法放弃。这类似艺术家风格的转型,他以某种决然想去放弃自己曾经坚持的东西,但过程中一定会生成一个在当时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战争摄影新风格的建立。丢的越干净,新的力量反而越强。所以战时摄影是特别精彩的故事,过去对这段历史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因为缺乏馆藏,因为成就就摆在现场里。所以开幕致辞时我说:我们所有的诚意就都在现场里。

高初在导览直播现场

识别二维码进入高初导览直播现场

问:为何馆藏如此重要?

答:首要是极大的迫切性。战争时期条件艰苦,以至于很多底片在化学上很不稳定。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它们也几乎都没有被很好保护,所以每隔几年我们就会发现又坏了一批。如果不做,这批东西就是毁了,而且坦率讲,即使现在做保护性修复,也只是让它的损害暂停。我曾经疯狂写本子筹钱,寻求各种出版资助,想办法把底片做一次扫描。扫的时候又都是尽量托朋友寻求专业建议,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保存大的文件,这样就保存了相当多一批底片,把过去一般性党史配图用的不多的那些扩展成更大的范围。作为关心这一代人生涯的学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它们损坏之前先做一次好的高清版复制,但愿将来相关部门能够做更好的维护。

其次,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摄影史的半个世纪,是摄影史一个未被研究的群体,也是美术馆现在最重要、最应该在几年内被需要的题材。但国内美术馆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因为这些底片在不能被美术馆接触的机构里,而美术馆也不可能去接触这些底片,艺术家又没有,所以在这个链条没有被打通之前,摄影的馆藏,尤其是这个时期的馆藏,美术馆几乎绝缘。我们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打通这个链条。展览总会结束,出版虽然有书,但更多也是学界在用,而馆藏则会在漫长时期里反复使用,最后凝结成某种能被留存能被讨论的公共性资源,这也是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建立三年后和学校共同努力在美术馆建立摄影部的原因。

问:摄影进入美术馆时代,代表着什么?

答:摄影,过去其实是媒体时代的摄影,是杂志、报纸、各种摄影节,是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美术馆的摄影,但只有到了美术馆,才会开始有摄影家的浮现。媒体时代,一个人的照片拍得好,大家会知道他是个好摄影师,但不会知道这是一件作品需要被尊敬。后人会去研究他,但不是作为一个被观察的对象,也很少会以艺术史的方式看待他,而当他进入美术馆之后,一切都会不一样。

问:摄影部成立的意义呢?

答:这个成立是某种意义上的顺势而为。正如研讨会上某位嘉宾所言,摄影部的成立不是一家美术馆设立一个下属部门这么小的事情,而是标志着摄影在中国从“摄影的媒体时代”进入“摄影的美术馆时代”。但我们毕竟只是个小的研究性馆,财力、人员、编制等都决定了不可能有大量馆藏。我们能做的是为未来和国内外机构间的展览合作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每个馆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关于摄影的馆藏方向、展览体系及研究兴趣。我们没有打算将来会成为最好的摄影部,我也不认为我们能做到,但我们会成为很特别的摄影队伍,更多起到学术推动的作用。

问:你和团队如何坚持十余年?

答:老先生们的图像我们都知道,但他们的名字我们几乎都不知道。他们都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接受摄影,岁数几乎同龄,所以未来十年几乎是其中大部分人的百年诞辰。如果我们不做,几乎没有地方会去做他们的百年。

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做口述史,整理他们家里的每一张纸片,再把历尽艰辛获得的图片电子版送到他们手里,请他们去讲新的故事,底片和这些信息碰在一起,才是一个个案研究的起点。这批工作核心围绕70个人,但每个人谈来谈去范围不断扩大,最后我们是问了200多人。我们一年年做,现在差不多做了40多个人。工作量自然巨大,但老人召唤我就会去,先不想其他,当时就想今天如果没去,很可能过几天人就不在了,而且老人今天如果准备好了请你去,他是有备而谈的,你是不能拒绝这种邀请,所以当时也没有想能做什么用,或者有什么学术价值,这些都是事后慢慢被发现的。

问:这个过程中,您个人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其实最开始我写作很勤奋。有一天,有位好友告诉我:高初,你写多少不会有人记得,你的文章也就几个人看,如果写给报纸,最多会有几百个读者看。如果一个摄影家在全世界范围内馆藏不超过5000张,这一代人过后,他的名字就会被忘记,这是非常直接的一个提示。

本质而言,我们对于一个人的书写和讨论是基于个人的情感和理解在做。但第一它很有限,第二它和公共其实不发生直接关系。和公共关系最密切的现在就是这套美术馆体系。有收藏将来就一定会被拿出来展,只要有展览就一定会被讨论,然后一定会有好的学者去翻阅这些馆藏,提出新的对人和作品的反复讨论,所以区别还挺大,我是希望借助进入艺术史书写的方式让摄影回到正常轨道。

从个人而言,成为一名好学者,写三五本好书,教出十个好学生,学者的一生就是这样,但如果能多推进一点方向感对的事,或许才是学者在一个学科初创时、在一个美术馆转折时能起到的作用。当然书还得写,生活还是要,但如果你不推,有些事情又会晚几年,当然晚几年也就晚几年,总会有新的人去做,但如果有机会能早一点做,为什么不做?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现场

结语:这个团队格局缜密。2015年底研究所成立时,高初的目标就锁定在“把中国摄影史研究作为一个完整链条的工作系统。”摄影部的成立,是计划中的一步。其后,则是学科的建立和更值得期待的数据人文计划。

摄影在中国的频繁亮相史不过20年。这期间摄影快速分割为泾渭分明的若干方向:一方面联姻当代艺术;一方面借助智能电子设备的高速普及成为人人皆可为的泛生活产物,这两者都使其越来越丧失可贵的社会批判意识和直面现实的精神动力。而自摄影术发端之1839年起,时光之轮已转动180年,摄影由“术”为“艺”的世界浪潮中,中国偶得珍珠,然不成器。此次摄影部的成立,可谓国内真空地带一次具有宣言意味的举措。

摄影不只是文献,摄影就是历史的肉身。“我们关心的摄影,是作为经验的摄影,我们研究的是影像的时刻,影像的现场。我们不只关心艺术摄影,我们也关心生命影像,关心存在的影像,这不就是艺术本身的问题吗?”高士明曾说。而中国美术学院(时称国立艺专)第三任校长吕凤子先生赠一九四一级卒业同学言中也曾有这么一句:永久记着最大艺术家是赴义最勇者,永久记着你们的任务和价值在勇于赴义,怯于赴利。

部分展品

(中国文献摄影文献所供图)

威廉·桑德斯,读书的年轻人。炎炎夏日,这位读书的年轻人穿着一件凉爽的竹衣马甲,这种要竹篾做衣服的工艺早已不再使用。1870年代

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广州南海学宫大成殿 ,南海学宫与广府学宫、番禺学宫统称广州的三大学宫,今已不存。1880年代

托马斯·查尔德,北京的运河和船,在内城东南角楼向东拍摄,运往京城的粮食都要在近处的大通桥 前卸下重新称重分装,再换成平底船运往东直门的粮仓。1880年代

瓷器之美 1920s 陈万里 明胶银盐 原作由陈申收藏

镜花 1927 郭学群 油渲 原作由陈申收藏

伊索寓言 1927 老焱若 明胶银盐 原作由陈申收藏

读碑 1927 郑颍荪 油渲 原作由陈申收藏

郊外 1927 刘半农 明胶银盐 原作由陈申收藏

汲瓮 1932 骆伯年 明胶银盐 原作由金酉鸣收藏

罗汉堂中 1935 金石声 明胶银盐 原作由金华收藏

自拍像 年代不详 张印泉 明胶银盐 原作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收藏

托马斯·查尔德,远眺紫禁城,这张照片是在东堂顶远眺紫禁城和西山,而下面这条街道就是如 今依然十分繁华的王府井大街。1970年代

童小鹏,1937年5月 , 红军总指挥部在云阳召开大会时的红军部队 , 延安

1937年8月,黄河之畔, 改编东渡出师抗日 苏静 数字微喷 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1938年春,战斗在古长城。河北浮图峪长城位于涞源、易县交界之处,相传为宋代杨家将练兵御番之地 沙飞 数字微喷 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聂荣臻在八路军前线指挥秋季反围攻. 左起: 郭天民, 聂荣臻, 孙毅, 许建国 1938 沙飞 数字微喷 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1939年2月,周恩来在安徽云岭新四军军部作报告 叶挺 数字微喷 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沙飞,1939年2月,反扫荡胜利后,阜平群众毁城墙,免被敌利用

1939年6月,河北阜平一区参军大会上给参军军人家属发馒头 沙飞 数字微喷 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