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画也能听?“耳畔美术馆”时代真的到来了?

摘要:知识获得越来越便捷,但欣赏原作的意义价值仍然不可替代。

“以前在书上看画,在博物馆看画,现在可以在上班路上边看边听,万全是不一样的感受。”在网上付费听书已经不稀奇,如今,在音频平台上,“听画”“听展”这类节目正日渐兴起,给大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正如节目导言中所说,它们“将原本静静挂在博物馆里的国画名作,变为一座座你随时随地都能聆赏的耳畔美术馆”。

“听画”不是美术馆导览

苏轼《枯木怪石图》只画一块丑石和一棵怪树,为什么竟能拍出4.636亿港币天价,成为中国古画拍卖最高记录?热门清宫戏《如懿传》里,皇太后身后为什么挂着宋徽宗的《瑞鹤图》……去年下半年以来,画家邵仄炯在喜马拉雅平台录制播出《邵仄炯精讲50大名画》,为大家讲述这些名画背后的门道,深受听众的喜爱。

画如何听?邵仄炯在每期节目里都会选一幅名画讲解,15分钟的时长里包含美术史定位、画面内容介绍,以及自己对画面的感受和理解,带领听众找到进入作品的端口。在做第一期节目时,邵仄炯和团队整整打磨了两个月,为了抓住听众的兴趣,他在考虑故事性、专业性的同时,也会联系一些与大众生活中相关的、有体验的看点。“我想把大家带入中国画的审美中,在讲画时也会延伸开来,文学、戏曲,甚至西方绘画的比较等,只要能够帮助理解画作的都会涉及,尽可能让大家有兴趣进入到画里面。”在节目页面上,不少听众留言交流“听画”感想,有人已经在博物馆、美术馆中看过作品,觉得听完再看画能更好理解画的细节;也有人听完后决定去博物馆欣赏原作。

《邵仄炯精讲50大名画》中附有作品图片,方便大众边听边看。

蜻蜓FM平台去年7月与星空间画廊联合出品的《房方陪你看展览》,则是一档“听展”节目。演播者房方从一个陪伴者的角度,每周把他亲身体验的每一场展览介绍给热爱艺术的朋友听,当然,其中离不开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专业的积累。不少听众都在评论区表示,这档节目成为了他们了解艺术的窗口。

《房方陪你看展览》同样附有展品图片

无论是“听画”还是“听展”,都离不开作品图片的对照,在这些节目的页面上,都附有画作的清晰大图,方便大众边听边看。那么,这样的“听画”和美术馆、博物馆的语音导览是一样的吗?喜马拉雅策划顾文豪介绍,这类节目在内容上会照顾没有知识背景的普通用户的理解,但并不同于美术馆的导览,对于演播者而言,要有核心观点输出。“听众可以看图,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对这幅画的分析,最重要的是演播者个人经验心得的总结提炼,而不是简单地陈述画面上有什么。”

相比视觉冲击,“听”可以更深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不少音频平台也推出了“听书节”,艺术内容产品正逐渐成为“听”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文豪介绍,“小众”的艺术类节目比想象中的要热门,且近年来日益增多。去年,喜马拉雅上线了《范景中讲西方艺术史》,同样是图片加音频的方式,有不错的点播率。这类节目听众的用户需求很多元,有人想知道一幅画讲什么,有人想以此了解中国艺术,有人想提高审美眼光,有人想为去美术馆看展览做些功课。他认为,艺术人文类的音频内容潜在需求很大,一方面大众正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了解艺术,另一方面很多人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在欣赏艺术时需要有人领路。

相比看的视觉冲击,“听”,不仅能隔绝外界的嘈杂,便于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对于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蜻蜓FM品牌总监赵鑫介绍,近年来,蜻蜓FM在不断探索声音内容新的使用场景。此前,他们为 “上海艺术24小时”做音频支持,推出了“上海艺术24小时”专题节目。节目邀请各家美术馆、博物馆馆长、策展人、资深讲解员或艺术家本人对相关艺术展览进行介绍,让观众开动听觉器官功能去感受艺术。 “听艺术的方式也解决了现场的实际需求,对比过往贴标签或者语音导览的介绍模式,馆长、策展人甚至艺术家本人通过音频可以更深入、生动,更为详细地介绍作品。观众在以视觉观赏艺术展览的同时,也能同步用听觉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多方位的感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蜻蜓FM为 “上海艺术24小时”做音频支持,推出了“上海艺术24小时”专题节目。

放下手机,好好欣赏艺术

不过,借助音频传达视觉图像,毕竟有隔阂。从到美术馆看画到看画册,再到“听画”“听展”,知识获得越来越便捷,但欣赏原作的意义价值仍然不可替代。

“审美提升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节目和大家分享经典和自己对经典的体会,相当于一个看画前的铺垫。”邵仄炯希望,大众通过聆听节目,能够对艺术产生兴趣,再走进美术馆欣赏作品。“艺术最高妙之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唯一的途径是去还原视觉呈现,感知作品本身。节目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去看艺术品,看原作,只有这样才能感受真正的艺术魅力。”

在《房方陪你看展览》中,有一期节目叫做“放下手机,专心看个展”,他在介绍某张拍摄于博物馆中的摄影作品后,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张照片在2001年的时候拍摄,当时人们在美术馆中要么认真聆听讲解,要么认真观看作品,也有人独自凝视沉思,但我们今天在美术馆看到的最普遍景象要么是举着手机拍照,要么是在伟大的作品前却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的手机”。这也引人深思,通过音频节目用手机边听边看,尽管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欣赏艺术,但“耳畔美术馆”毕竟代替不了真正的美术馆。

“绘画一定是看的,看画是视觉活动,不是听觉行为。只是由于时代久远,附着于作品之上的文化积淀越来越丰富,需要现代人慢慢梳理探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大众提供这些方便。”邵仄炯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