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无条件养育不是无条件满足!

(一)

说到正面管教不得不说到《无条件养育》,在我以前听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这本书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科恩于2005年出版的一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多关注和争议。支持它的人把它奉为育儿圣经,而质疑它的人担心会不会由此宠坏孩子。它阐述的是一种育儿理念,一种养育准则,甚至是一种境界,所谓的“无条件养育”是指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的给予他们爱。”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却理解错了。

很少有哪个父母不爱他的孩子。然而,仅仅有爱有时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以爱的名义做很多无效甚至是伤害孩子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惩罚孩子,因为爱他,并认为这是教给他东西的一种方法,或者因为想要孩子出类拔萃而将他逼得太紧,因为爱他就想要他做到最好。我们还会过度的保护孩子,斥责他们,都是以爱的名义。实际上,爱是很容易的。 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二)


和善而坚定的教育状态:状态永远比方法技巧重要。

父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状态?去看见生命,看见生命背后的光亮。

和善源于生命对生命的慈悲和爱,坚定源于灵魂对灵魂的敬畏和郑重。

还有生命对于“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追寻和渴望。

孩子在从与妈妈共生的状态中,来到这个世界。父母悉心的爱,让他重新感受到“归属”和“安全”。

父母积极的支持,让他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如果一切养育行为,让孩子对“归属感”和“价值感”产生了困惑和怀疑,那就是暴力的。

工具的使用,是行为上的,而内在的对生命渴望的感知和回应,才是最有力量的。

父母当有一个自觉:我说的话,会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归属?我做的事,会不会帮孩子体验到价值和力量?

(三)


一次晚饭后我们跟女儿在步行街散步,走到一个精品店那里,女儿看到橱窗里摆着一套玩具维修工具。

女儿跟我们说:“这套玩具跟上次送给乐乐的一模一样的。”

乐乐是朋友的儿子,比熙熙小一岁,那是今年五一,我们第一次去乐乐的老家,所以买了这套维修工具玩具作为见面礼。因为男孩子嘛,我们觉得应该会喜欢的,当时带去之后,两个孩子就开始玩的不亦乐乎。

熙熙也很喜欢这套工具。这次看到了,自然吵着要买。爸爸说上次给你一起买了玩具的,是个娃娃,你忘了吗?但是熙熙就是不听。

爸爸就蹲下来说:“我知道你现在特别希望买这个玩具,我也希望可以给你买你所有想要的玩具,但是现在我们不能买这个玩具,因为你的零花钱不够你买这个玩具了。如果你非常想得到这个玩具,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买到呢?

熙熙听了爸爸的话,稍微平息下来一点,但是还是有点难受。爸爸再鼓励她一次,“想一想,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熙熙说:“那等我有零花钱了,我可以来买吗?”

“恩,你可以攒钱来买,还有吗?”

“还有我可以问乐乐借来玩!”

“对的!但是乐乐离我们那么远,我们借不到怎么办?”

“那就等下次我们再去他那里玩的时候,我问他借。”

“好的!”就这样,这次为了买玩具的哭闹就在父女俩的谈话中结束了。

我知道你现在特别希望买这个玩具 ——充分关注

我也希望可以给你买你所有想要的玩具——认可孩子的感受,并且在幻想中同意孩子的愿望

但是现在我们不能买这个玩具,因为你的零花钱不够你买这个玩具了。——告诉孩子事实,不能买这个玩具

如果你非常想得到这个玩具,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买到呢——鼓励孩子寻找解决方案

最后没有给孩子购买玩具——用行动坚持到底

孩子喜欢玩具,几乎看到玩具都想买回家。家里的玩具已经很多了,但是对孩子来说,更好的永远都是在商店里跟她打招呼。我们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孩子购买玩具的愿望。因为孩子的愿望是无止境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有时候并非所有的需要父母都是可以满足她的。

(四)


卢梭《爱弥尔》写道:“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当我在朋友圈发了这个之后,有位妈妈给我发了很长一段文字,她说看到我的文字非常有感触, 因为跟孩子爸爸和奶奶在养育观念上有分歧,他们看不得孩子哭,所以孩子经常通过哭闹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情况,真的很多。我们都怕孩子哭,因为哭起来真的是很心烦。

我们二宝现在就是一岁多刚学会用哭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熙爸说的只要不是哪里痛或者哪里不舒服,可以让他哭一会。

我们承认他的感受。比如他在家就是要找吃的,奶奶一般就是满足他,我们就是哭也不给,但是我们会承认他想吃的这种强烈愿望:恩,妈妈知道你现在非常想吃!他就会说:很想吃!我说:是的,很想很想。妈妈不给你吃,你是不是很伤心。他就说:很伤心很伤心。然后我抱着他,拍他后背,他在我肩膀抽泣,一般慢慢就好了。

当我们无法满足孩子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承认孩子的这种感受,另外可以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愿望,比如我对女儿就是这样,她想吃蛋糕,就哭!

我们说:“哇!你的眼泪告诉我们,你现在真的非常想吃蛋糕哦!”

她点点头,还是哭!

我们就说:“如果现在有一个大蛋糕多好啊!你想要多大的蛋糕?”

她就会用手比划一下。

我们就说:“只要这么大的吗?如果是我,我觉得要是有桌子那么大的蛋糕就好了!

孩子噗嗤就笑了,说:“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蛋糕的!”

我说:“我还想要有房子那么大的蛋糕呢?”然后我们就兴奋地想象这个像房子那么大的蛋糕是啥样的!

等孩子情绪好点了,我就会跟她讲一下,蛋糕是甜食,不能经常吃,生日的时候可以适当吃之类的,孩子就会接受了。

(五)


一般我们对孩子零食控制的话,每天也会适量给点,不是完全不给吃的。因为我就看过有个孩子,她妈妈看到她吃零食就很生气,有时候气极了就一把抢过来丢垃圾桶。孩子在我们家玩的时候,如果妈妈在,我们给零食就坚决不接,除非妈妈同意。而妈妈不在的时候,她吃完了自己的就直接从我们孩子手上抢过去吃,狼吞虎咽地马上吃完。这就是控制过度。

包括电视也是,我们允许每天给孩子看半小时,她自己用沙漏计时,现在都已经很自觉地电视开起就把沙漏放倒,时间到电视关了自己找事情做。有时候忘了,我们提醒一下。

现在有些父母深受“无条件养育”和“宽容育儿”的影响,觉得对孩子要无条件满足,尽量满足。所以就会被孩子控制。等到需要拒绝的时候,发现孩子怎么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拒绝,这时候又是惆怅万分。

孩子们其实都是无师自通的心理学家,他们会观察每个大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所以都会表现出来对自己宽容的大人就得意些,对自己严厉的大人就乖巧些。

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决时,孩子慢慢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不会陷入跟孩子的无限权力之争中。养育孩子也就会轻松很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