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公共规则≠释放孩子天性:父母加强引导,养育"无公害"孩子

端午假期,在家陪孩子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一集讲的是大头儿子很好奇石头埋在地上会不会像植物一样生根,于是跑到河堤把石头一块一块的都搬起来看。结果,好好的小路被弄得坑坑洼洼,还把小头爸爸绊了个大跟头。

大头儿子为了探索石头会不会生根,把石头都搬起来检查

在此之前,小头爸爸虽然已经感觉到了不妥,但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都没有强制去管他。结果,大头儿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天马行空,最终破坏了公共环境,闹出了不愉快。

从出现自我意识开始,孩子就一直在破坏规则和学习规则中慢慢成长。父母总是因为把握规则的尺度左右为难、头疼不已,太左怕拘了孩子的天性,太右怕孩子成了没规没矩的小霸王。

如何把握规则,让人左右为难

随着科学育儿理念的深入,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天性的释放,这是好事。不过,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注意尺度。毕竟孩子心智并不成熟,很多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家长准确把握规则,尤其是家庭之外的公共规则,避免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公害"。

首先,我们来看,何为规则?

《辞海》中,规则指的是一种规范、一种法律法规、一种方式、一种规章制度、一种指定的书面文件。同时它在一定的范围,而且具有约束力。

规则在特定的范围内具有约束力

任何规则都存在制约,每种规则也都有它指定的对象和范围。

以环境标准划分,规则可以简单分为家庭规则和公共规则。

一、家庭规则

父母按照家庭和孩子的接受能力制定适合的规则

家庭规则可以灵活机动一些,由父母按照各自的家庭模式和孩子的接受能力制定。比如,吃饭不能同时看电视,玩具玩完要收纳好,使用平板一次不能超过20分钟、一天不能超过一小时等等。不过,所有家庭规则必须遵守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认知,否则只能定义为逼迫,毫无意义。

二、公共规则

公共规则是既定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而改变。比如,过马路要遵守红绿灯指示,去银行要排号,在图书馆不可以打扰别人等等。公共规则是所有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的标准,任何人都无权搞特殊。

公共规则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该阶段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将会促进孩子的终身发展。尤其是到了3岁左右,孩子进入到秩序敏感期。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思维和行为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秩序,这种秩序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

一个从小成长在秩序性较好的环境中的孩子,可以形成规则意识、独立意识,长大以后就会成长为有秩序、守规则的人。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的:

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环境及他人相处。

事实上,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表现的无所畏惧一些,甚至在公共场所如同置身于自家洗手间,这是孩子释放活泼天性的表现。久而久之,这种纵容逐渐造成了孩子的公共规则意识淡薄的状况。

具体来看,现如今孩子公共意识相对薄弱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孩子想法简单,并不能够理解规则的真正内涵,因此总是采用最直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作出本能反应

孩子的行为的很多时候只是最本能的表达

在父母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抱怨说孩子不听话,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大人心中对规则有全面清晰的认识,而孩子并没有,或者说是,孩子的标准和大人完全不同。大人坚信的某件事在孩子看来是一种强迫,孩子执拗的某件事对大人来说更是匪夷所思。

简单来说,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他们的行为大多源于兴趣冲动,根本不存在考虑后果的问题。

2、孩子潜意识里拥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控制力差,即喜好大过规则

我们经常会听到奶奶或妈妈抱怨说:"这个孩子什么都听得懂,他就是不听你的,故意气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幼儿阶段,孩子的控制力处于发展初期,他们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看起来孩子像是 "听得懂"某些规则,却做不好、做不到。

比如,我儿子一岁半,每次吃饭都拧着自己拿勺喝汤,他自己也指着碗说"热,热",可是依然要自己去弄。

3、早期教育更多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规则意识的启蒙

目前市场上的早教存在很大误区,许多家长也简单地认为早教即"孩子智力的培养"。所以,大人过多的强调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忽视了对孩子秩序感和规则意识的引导。

早教过分强调智力的培养

我女儿两岁半的时候去上过两节美术班,说实话,孩子并不明白所谓的"教室",也不理解为什么大家都不可以出去玩。我觉得,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不解和痛苦。

在幼儿阶段(尤其是秩序敏感期内)培养孩子对公共规则的认识,对孩子而言将受益终生。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孩子的公共规则意识呢?

1、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规则,做好规则启蒙,激发孩子的规则意识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环境,家庭规则对孩子而言是更贴合亲身实际的,就像是一切规则的基础。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则

随着孩子成长,他们会逐步走出家庭环境的局限,开始接触公共规则,孩子能不能顺畅地接受这些家庭之外的规则,对孩子而言是一个新挑战。

在脱离家庭环境之前,父母就应该积极给孩子营造一种规律的生活,早早的给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熏陶。

家庭规则的基础教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布置合理有序

整洁合理的家居布置

生活中,父母要及时整理、归置杂乱的物品,保持整洁、有序、卫生、舒适的居家环境。这个整理的过程,父母可以带领孩子一起进行,让孩子在参与中更清楚地明白家庭环境的有序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作息规律

按时休息有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确立

处在信息化时代,熬夜似乎成了越来越多年轻父母的习惯,不仅如此,他们往往还会忘记维护孩子的时间环境。比如,爸爸熬夜打游戏,妈妈熬夜追剧。孩子处在这样的作息模式影响下,慢慢地也必然会成为一个"夜猫子"。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孩子,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正常的身体成长,还会阻碍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

父母应该严格自我要求,营造健康有序的作息环境,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健康作息习惯。

三、家人之间有爱和睦

充满爱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安心

良好的规则感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环境。父母保持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暖意,保持一份稳定的情绪。对孩子而言,有爱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心理平静、感情稳固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孩子才能安心的维护规则。

2、对于一项规则,要耐心向孩子讲解,使之获得充分理解和认识

父母要向孩子耐心讲解一项规则

蒙氏三原则提倡: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对孩子而言,要求孩子遵守的规则要再加一个原则:符合孩子认知。

育儿专家曾说: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要在他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一个规则无法向孩子解释清楚,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那么这对孩子而言就是一项"强迫性规矩",是无效规则。

比如,遵守红绿灯的规则。首先,我们可以借助等红灯的机会让孩子感受有序的车辆人流,向他们讲解两条路上的人们都遵守规则才带来了畅通无阻的交通。然后,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如果大家都不看信号灯会怎么样?堵车、车祸、迟到等等,乱成一锅粥。

同时还可以借助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动画片《熊熊乐园》里面,大黑熊老师教大家学习交通信号灯的故事。大树幼儿园的动物们自己动手制作小车,并且用红苹果、青苹果、黄梨子模拟红绿灯,让孩子轻松掌握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熊熊乐园》中学习交通信号灯的规则

3、树立"规则—后果"意识,通过合理惩罚,教会孩子主动承担后果

古语曾说:不知者不为过。孩子年龄尚小,心智发育并不成熟,触及规则也是人之常情的事。家长在孩子"犯了错"的时候,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保持冷静,和风细雨地向孩子讲清孩子行为的不当之处,以及如何解决因此带来的问题。

树立“规则-后果”意识,教会孩子主动承担后果

对于特别不应该犯的错误,家长也不应一味容忍,首先要树立起明确的"规则—后果"意识,再给予合理的惩罚,使孩子从后果中反省自身,牢记规则要求。

如果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在孩子并未意识到问题之前就出面弥补或及时止损,孩子就没有机会体味规则的作用和重要性,难以形成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以后避免不了还会再犯。

合理惩罚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所谓自信,并不是坚信自己的正确性,而是不怕犯错,并作出积极妥善的改正,以后避免再犯。

4、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力

父母除了多向孩子讲解规则的好处,更要身体力行,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

蒙氏教育理念倡导示范法,该方法是一种将建立规则和教授方法合二为一的方式,先由父母作出表率,引导孩子去主动模仿学习。

父母言传身教,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父母制止孩子的时候绝不能以同等分贝,否则孩子心里会想:"你也大声说话了,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所谓言传身教,与纯粹地讲道理相比,你的做法更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如波兰作家莱蒙特所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借助规则的力量,指导正确的行为

要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规则感,在自由与和谐中快乐成长,采用控制、管理、权威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唯有借助规则,让规则内化为孩子的自我修养的一部分,指导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做出合适的举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