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你的参与,而不是你的控制

昨天,打车遇到的司机师傅,见我抱着孩子,便与我谈论起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为了孩子的教育方式,他经常与妻子争吵,可收效甚微,两人还是各持己见。很巧的是,最近看的一部电影《黑凤凰》里面,也有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片段。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就是与孩子教育有关的话题。

1、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我们时常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因为刚出生的婴儿,除了一些本能之外,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懂,似乎除了血缘关系不同之外,刚出生的婴儿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

其实,并不是这样。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有很大的不同。养育过好几个孩子的父母应该发现了这一点,因为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从吃奶的方式开始,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标签。

我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跟月嫂阿姨说:刚出生的小孩长得差不多,五官都没长开,好像没什么差别。月嫂阿姨用她带了70多个宝宝的经验告诉我:有差别,每个宝宝都不一样,你单独看可能没什么不同,但放在一起仔细观察就能看出来了。

所以,每个人,生而不同。就算是张白纸,那也是一张与众不同的白纸。

因为这份独特,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不同的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的独特气质与父母的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父母改变儿童多少,儿童就改变父母多少。

2、父母要接受孩子的独特个性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便是控制孩子的行为,让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

昨天的司机师傅告诉我说,他的妻子就是这样的观念,觉得孩子就应该按照她的方式来,因为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而这位司机师傅却不是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孩子已经10岁了,是一个独立的人了,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不应该一味地帮他做决定。

就为这事,他们夫妻之间不知吵了几回。

其实,他们夫妻二人的教育分歧,不是出现在是否应该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出现在是否接受孩子的个体特点。

在心理学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划分:控制性和反应性。控制性是指父母积极地充当儿童社会化的负责人,反应性是指父母意识到儿童的个体特点。

如上图所示,但凡专制的父母,都是拒绝孩子个性的家长,他们往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仅仅要知道每个人生而不同,还要接受每个孩子的独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而不是把孩子当做是自我完善的工具。

3、父母不应该自以为是地为孩子做决定

父母总会为孩子做决定,我们对这事儿习以为常。可这样真的对吗?

在《黑凤凰》中,教授在琴8岁的时候,为了让琴减少痛苦,便封锁了她的一部分记忆。

这种“为了她好”的行为,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我们最经常的,是从父母口中听到这句话。表面上,我们总是无力反驳,可实际上,我们是不是需要这种“好”?

就像是《黑凤凰》电影中,教授的这种“好”,最终导致了琴的失控。

心理学研究认为:与主要看护人建立亲密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的第一步。

若是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总是夹杂着专制、高压,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孩子很容易把这种专制的观念带入到与他人相处中,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别人。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漫长路,谁也不能说自己在这条路上没有犯过错。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了解孩子的个性,接受孩子的独特,在教育中,切莫把自身放在了中心位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