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就解放了”,这个误人子弟的谎,当年差点毁了我

上周被高考的相关信息刷屏了。

虽然已经距离常爸高考过去了近二十年,可每每提及这个词,我的心里还是会悸动一下。

正是这次考试,让我从一个福建的三线小城市来到了首都北京,让我从足不出省到足迹遍布全球,也让我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色彩。

我的高考成绩,算是正常水平,既没有超常发挥的惊喜,也没有发挥失常的遗憾。让我印象深记得的,不是高考本身,而是我当年考上大学后,如何差点被“高考完就解放了”这句话误导,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求求你们,别再这样误导孩子了!)

近二十年过去了,到现在,身边的一些孩子准备参加高考时,还是能听到亲戚朋友们一半鼓励一半安慰地说:再坚持一下,考完马上就解放了!

每次听到这种论调,我都忍不住要在考完后私下跟那个孩子说:千万别信什么“到大学就轻松了”的鬼话!在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成绩很重要!

虽然我知道,别人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很多弯路你不自己走一遍,根本体会不到这些警示的意义;但我还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我的一些教训——能救几个算几个吧,看谁是有缘人。

常爸黑历史:逃课群演 放飞自我

2000年,我参加了高考。

和很多小城市生活的孩子一样,从小我就对北京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我渴望能走出去,能开阔视野,能见见大世面。

所以,在报考志愿时我第一个选择的城市就是北京。

当时高考还是先估分、报志愿,后出分;当时估的分是够往年北大清华分数线的,但为了保险起见(因为万一没录取上,就会直接掉到二本),也因为我对通信/计算机的兴趣,我报考了当时录取分数线仅次于清华、北大的北京邮电大学。

等高考分数出来,发现我的成绩还挺不错,果然超过了清北的录取线。虽然很多亲戚为我遗憾,说当初要是报北大就好了,但我完全没后悔,觉得能到北京上自己想上的专业就很好了,于是开开心心地准备到北京来上学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当初心这么大)。

再之后就像韩寒说的一样:

“高考结束了,马上又将会有这么一群孩子,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去聚餐,通宵上网,旅行,KTV,闲逛,狂欢,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

当年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不仅玩了整个暑假,连大一、大二两个学年也基本都是玩儿过去的。

从三线小城市到北京,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对什么都很好奇——关注我们公号的老粉们估计都能看出来,常爸是一个好奇心很重,很喜欢折腾的人。所以,整个大一,我基本没怎么读书,都花在“体验生活”上了!

北邮的对面就是北京电影学院(中间隔着三环路),拍电影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一向好折腾的我就时常跑过去凑热闹,还当过群众演员——依稀记得那部电视剧名字叫《重案六组》。今天你去仔细看片子,没准还能看到我当年一个帅气的背影!


类似这种事,我大一的时候做得太多了。更多我也就不再多说了,反正那个时候就像歌里唱的“放纵不羁爱自由”,天天在外面晃荡,听课反倒是最不要紧的事儿了。

说起来有些惭愧,在很多人眼里是“学霸”的我,当时可没少逃过课。特别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逃得就更多了。

有一些课,我从头到尾只见过老师两面:第一堂课,和考前最后一堂课。

至于成绩,当时心想的是,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是浪费!

像这样浑浑噩噩的上学状态,其实远不止我一人!大学比高中时代自由太多,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对待这突如其来的自由。像我这样,迷失在“体验生活”,觉得“学这个做什么?学那个做什么?以后都用不上”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万幸的是,我觉醒得比较早。

命运的转折点,是内心的醒悟 + 一辈子一次的运气

大一的成绩单一下来,我瞄了一眼:都及格!够了。就不再去想这事了。

但是,你不惦记分数,分数却惦记着你!

大二开始,学校开始有各种学术、工作相关的机会——比如竞赛、实习等等。

这个时候,我发现,我那成绩实在拿不出手,但凡要看成绩的机会,我基本上都与之无缘。我只能不断地跟人说:别光看成绩呀,要看能力!可是别人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你怎样证明你的能力呢?

啊!我这才发现,在没有任何成绩、证书的帮助下,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证明自己的能力,是一个比“证明你妈是你妈”还要不容易的世纪难题!

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一些机会在我眼前溜走,我却无能为力。我之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苦果,只能自己一个人吞!

还好,我抓住了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可能真的改变了我的一生!

大二下半学期,学校组织报名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从高中就喜欢编程的我,对“让电路/程序按我预想的方式运行”这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立即报了名。但我心里很忐忑——这么多人报名,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呢?

不出所料,筛选的标准又是:成绩!

其实这个筛选标准并不难理解,毕竟是代表学校参赛,而竞赛的培训资源 非常有限,校方肯定会选成绩好、实力更强的学生。

不过,我还是决定为自己争取一个机会。后来证明,这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正确的一次决定。

我找到了负责这个项目的老师,又重复了我之前说过无数次的话:别光看成绩,要看能力。

于是,老师也重复了我之前听过无数次的灵魂一问: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呢?

万幸的是,因为我在高中时有编程的底子,在大学里学习硬件编程语言时我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我在数字电路的实验课上,总是一骑绝尘,在别人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我已经做完实验拍屁股走人了。

所以,我向老师提出一个建议:

“您可以在我们系问问:‘谁数字电路实验做得最快?’一定是我!”

大概是这份执着和自信打动了老师,她不仅真的去班级做了调查,还对所有报名者组织了一次数字电路实验的小测试,而我正是借助这次测试进入了参赛者名单。

就像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一样,我拿到了参赛资格。

只不过,这次得之不易的机会,我不再得过且过,决心要抓住这个机会,不再让“证明你的能力”成为我一辈子的魔咒!

在一个暑假没日没夜地学习和做实验后,我和我的搭档,拿下了2002年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而这搭档,也成为我现在做的“常青藤爸爸”这份事业的合伙人。

但是在我看来,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只是第一步,我真正在意的,是当年电子类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两年一届的“2003年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个竞赛当年是索尼公司冠名的、全国各大工科名校都会派人参加的电子设计类竞赛的“圣杯”。

也正是这个竞赛,改变了我的命运!

也许真的是好事多磨,这个竞赛差点就没办成!

2003年的北京,正被非典肆虐。很多学校都封校了,不少全国性比赛也宣布暂停。

我们学校虽然没有封校,但人心惶惶,出个门必带口罩,人多的地方都绕着走。至于比赛,一直都没有消息,既没有说“不办”也没有说“办”。

即使随时都可能收到比赛中止的消息,我还是整天都呆在实验室里各种钻研。

为了买到实验用的二极管、电阻 、电容器、集成芯片等等,我愣是“奋不顾身”地戴个口罩往中关村电子市场跑。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是胆大。

幸运的是,在学期末的时候,我们终于得到官方通知:比赛继续,2003年9月举行!

那个暑假我基本上就吃住在实验室了,晚上通宵更是家常便饭 。

比赛的那4天3夜,我靠着大量的红牛和咖啡,硬是撑了72个小时没睡觉,按时完成了当时的选题:简易逻辑分析仪。交上电路和报告的时候,我的手一直在颤抖——不是激动,而是咖啡因摄入过量的副作用!


(当时我自己设计制作的通用电路板,由AVR单片机和FPGA做控制单元,外加按键、显示屏等,我们当年的参赛作品《简易逻辑分析仪》就是在这个自己设计的设备上,在4天3夜的时间内完成的)

靠着这股子疯劲儿,我带领的团队拿下了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后来,我还把自己参赛的经历总结了一下,写作并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单片机和CPLD/FPGA相关的,一本是VHDL(超高速硬件编程语言)相关的,给后面参赛的同学做参考(出书的坎坷经历,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这是其中的一本书,主讲硬件编程语言)

幸运的背后,是止不住的后怕!

2003年这个重量级的大赛,以后这个比赛后我出的两本书,可以说让我挣脱了“你怎样证明你能力强”的这个问题的魔咒。

从本科毕业后申请到三星全球奖学金到首尔大学读电子工程硕士,到后面换专业被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录取,都和这次竞赛和出书的经历分不开。

后面貌似顺风顺水,有了很多令人艳羡的经历,但是午夜梦回,我常常忍不住后怕。

后怕的是:如果当初不是运气好,遇到了这么一个好老师,愿意真的花时间去了解谁的电路实验做得好,而只是凭成绩来选拔参赛的学生,我这后来的境遇,会有怎样的改变?

我不敢想,因为细想下来,真的会冷汗直流:我的前程,竟可能会由一位当时素不相识的老师的一念之差,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后来这位老师成为我竞赛和毕设的指导老师,我也把我写的两本电子设计的书,在前言和扉页中献给了她;这是后话。)

从北邮毕业后,我暑假常常会回到当年准备竞赛的实验室,跟师弟师妹们座谈。我每次都要劝他们:

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别相信成绩不重要这样的鬼话!人做一件事要成功,需要很多的因素,很多都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你千万不要放弃对自己唯一能影响的因素的掌控:你的努力和你的成绩!你也不要总想着学了这个没用,学了那个没用!我们这几十年的学习,很多知识以后都用不上,但是,我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训练了的底层能力,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回想起来,我当时大一时候的放荡不羁,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不知道学这些东西以后干什么用——什么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好多师兄师姐都说工作以后根本用不上。而作为他们的师兄,我要告诉他们的是:不管用不用得上,都要好好学!

后来,我在一次TED演讲中,特地讲了“学习的知识以后用不上”的这个问题:《我们花20年的时间学习以后用不上的知识有何意义》。建议大家都看一看。)

哪有什么一考定终身?人生处处是考场!

如今高考刚刚结束,在等待分数和录取的时候,我想对各位高考学子们说这样一番话:

“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学习从来都是一辈子的事儿,高考从来都只能影响命运,但不能决定命运。

哪有什么一考定终身,人生处处是考场!

考好了,别以为一劳永逸,这只是个开始,人生的竞赛才刚起步!

考砸了,别以为完蛋了,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想办法抓住机会,扳回一局。只要愿意努力,咸鱼翻身自有时!

这样一篇文章,我十分后悔没有在2000年时读到过,所以今天我把它写下来,希望可以帮助到其他的有缘人,不管是刚刚结束高考的学子还是什么时候想学习都不晚的中年父母。

最后,祝愿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到达自己想要的彼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