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孩子照顾得太好,不会让孩子感到爱,反而只有挫败感

养育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犯错了、不听话了,我们管教他,很多时候会和孩子吵起来。比如,孩子洗碗把碗摔碎了,我们说两句,孩子不服了,解释原因,甚至是找借口。

很多时候孩子都会为自己的错误申辩,讨要公平,就好像跟我们争夺一个权力似的。

其实,这是孩子在寻求尊重。因为很多事情孩子不是存心的,是因为太小,能力不足或是技术不娴熟,并不是存心捣乱。

这个时候,想避免争吵,得用到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学会把人和事分开,学会鼓励孩子。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这谁都知道。我们带娃的日常中,可没少给孩子当“拉拉队”。不过,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孩子最需要鼓励的时机,不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而是鼓起勇气、努力尝试做一件事,却失败了的时候。

如果错过这个“雪中送炭”的最好时机,鼓励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举个例子,两岁的孩子都开始尝试自己穿衣穿鞋了,而且,他们是可以学会这些日常事务的,只不过动作非常笨拙缓慢。

这种时候,我们大人往往出于爱心,或是着急出门,就会替孩子把衣服鞋子穿好。孩子看到自己很费劲才能做好的事,妈妈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心里产生挫败感。

要知道,这么小的幼儿,能有一次自己努力做一件事的机会,是很难得的,而且又是穿衣吃饭这种照顾自己的“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的权利被剥夺了,时间一长,这种挫败感积攒多了,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穿衣吃饭的努力,依赖上妈妈。

以后,我们再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就会耍赖,抗拒,因为不能面对“自己很没用”这种难受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就和孩子陷入了矛盾冲突状态,开始争吵。

其实,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们要用鼓励,而不是“代劳包办”或者“催促”来解决问题。

怎么鼓励呢?

真正的鼓励有两层意思:

1,避免羞辱或者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不让孩子气馁;

2,明确表达出对孩子勇气的肯定和支持。

我们的话语要把“人”和“事情”分开,比如:

穿鞋子没穿好很正常,还不熟练嘛,妈妈小时候也和你一样。

看到你一直很努力地穿衣服,我真高兴。做事就是这样的,多练习就好了。

这样的话,孩子会感到自己被认可,虽然做事的技巧没掌握,但是妈妈没有轻视我。

都说养育孩子需要耐心,这个耐心就是要知道,孩子的每次失败,只是经验和技巧还不够,和孩子的人格价值和能力没有关系。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练习得到提升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用成长的眼光看待孩子。

所以,鼓励也是个技术活儿:当孩子犯错了,或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尽量不要说一些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失败”的话,不要给孩子随意贴标签。而是多看事情的正面价值,正确地鼓励孩子,让孩子有勇气做下去。

而我们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也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