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这样一件事情,爸妈省心,娃开心

前两天和小区里的妈妈们聊天,说到一个很头疼的事情:有了孩子后,家里无论怎么收拾都感觉乱糟糟的,住在里面,心情也是乱糟糟的。茶几上是孩子用了一半扔在那儿的各种绘画工具,沙发上是孩子的衣服和娃娃,地上铺满了孩子的各种玩具,随处可见孩子的绘本。心烦的时候,恨不得一股脑儿的全部打包扔了。在家基本上每天都会上演一遍狮子吼,催促孩子把玩具收起来,吼十几分钟后,最后还是自己亲自上阵。可是收拾整洁没多久,又会恢复成原样。爸爸妈妈们就如同神话故事里的西西弗斯一样,每天推着石头上山。

虽然如此痛苦,家长依然习惯跟在孩子后面帮忙收拾残局,导致很多孩子上学后,不是今天忘带书了,就是明天忘带笔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收纳整理能力,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

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物品的重要性

最近,日本的儿童教育领域悄然出现了“收育”的理念。“收育”是指将收纳和育儿整合为一体,通过锻炼孩子整理自己物品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父母跟孩子一起收拾整理家里的物品,是一种亲子交流沟通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衣服的叠放,物品的分类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负责。如果事事都帮孩子包办,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依赖父母,即使家里如同灾难现场,孩子也不会动手,坐等爸爸妈妈收拾。任何想找的东西只要不在视线范围内,都会找爸爸妈妈。

收纳整理自己物品的,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还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和思考力。

日本第一整理人士小松易在指导家庭如何进行收纳整理时观察发现,大部分擅长整理的小孩,成绩也很好。这是因为,整理、收纳的过程需要有效率地思考,与学习时大脑的运作方式十分类似,能够提高孩子专注力和学习力的效果。

在收拾整理物品时,我们需要对物品进行分类归纳,而归纳分类是人类进行记忆活动的手段。《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说道,一般人的大脑的短期记忆可以容纳7个项目,最多9个项目。所以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信息将要超过4到5个项目时,会开始进行逻辑归纳。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还会进行思考,对整理的结果进行纠错和调整,查漏补缺。人类大脑在加工外界输入的各种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时,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收纳整理能力时,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

一. 理解孩子喜欢乱糟糟的环境的心理

喜欢看书的人,应该都有这样一个梦想:有一个大大的书房,书房四面是延伸到屋顶的书柜,柜子里摆满了各类书籍。走进书房仿佛就是到了天堂,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紧紧的包围着。同理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喜欢乱七八糟的环境,四周散落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各类物品,要的也是这样一种幸福感。

喜欢火车的孩子,不管什么时候,玩具轨道都想摊开放着。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都想去玩那个火车。喜欢英雄的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想一眼就能看到他敬仰的英雄和憎恶的怪兽。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不要总是责骂孩子珍惜你的劳动成果。

二. 给孩子准备自己的收纳空间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宝宝从出生一直持续到两岁多是对秩序最敏锐的时期,因此她提出秩序敏感期理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两重秩序感,内部秩序感指的是儿童意识到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在1—3岁,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们开始有很强的占有欲,自己的东西会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当别人动他们的东西时,会反抗甚至会大哭大闹。

父母要好好利用孩子的秩序感敏感期,从这个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可以开始给孩子准备自己的收纳空间,并且给这些地方做上特殊的标记。比如鞋柜,可以整理出最底下一层,衣柜可以整理出最底下两层,告诉孩子这个完全是他的空间,家里任何人的东西,都不可以放在这儿,而自己的鞋子衣服等也只能放在这两个地方,不能放在其它地方。

给孩子准备自己的收纳空间,跟小孩子玩过家家的心理机制很相似。在过家家游戏中,某个孩子扮演妈妈的角色,她就会承担起作为妈妈的责任来。同样,给他一个独立的收纳空间,他就会想要为这个空间负责。

有了这样一个空间后,开始引导孩子把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这个过程会比较慢,可是一旦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空间负责的意识后,爸爸妈妈可以省心很多。我家孩子大概在3岁开始小有成效,会自己把绘本什么的收到给他准备的书橱中。五岁左右的时候,基本上不用操心帮它收拾玩具绘本之类的东西了。

三. 指导孩子收拾,而不是亲自代劳

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父母一边对孩子说着“把你的书包放好”一边顺手接过孩子的书包;唠叨着“让你把玩具收起来,你没听到吗”的同时就帮孩子把玩具收拾了。

随手乱扔东西,是小孩子的通病,而顺手帮孩子整理,是爸爸妈妈的通病。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教孩子如何整理又太耗费时间,所以经常抑制不住的就代劳了。正因为孩子还小,所以越早开始培养孩子的整理习惯越重要。父母不要一开始图方便省事,事事帮孩子代劳,等到后面想放手,都放不了了。在指导孩子进行收纳整理时,可以使用以下建议:

1. 跟孩子一起制定分类的规则。根据孩子的年龄,可以制定不同的分类规则。当孩子小的时候,可以根据比如物品大小等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分类。当孩子能识别颜色后,可以根据颜色进行分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分类的方式可以越来越逻辑化,比如按照物品的功能进行分类。跟孩子一起制定分类规则,可以增加孩子的参与感,这样后续孩子会更愿意来执行这件事情。

2. 不要使用模糊的语句,表述精确一点。比如不要说“把你那些不穿的鞋子收好”,换成“把你那些不穿的鞋子,收到你自己的鞋柜里”

3. 孩子做的不好时,不要指责孩子,告诉孩子哪里做的不好,并指导孩子改正。比如孩子整理绘本时,如果是堆起来而不是竖着插起来的放的,可以跟孩子解释说“堆起来放爸爸妈妈会看不到书的名字,下次想要跟你一起看绘本时,会花好长时间来寻找想要的”,然后指导孩子竖着摆放。

4. 定好规则后,不要开“后门”。比如孩子跟父母请示说最近有考试,不想收拾自己的衣服,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开“后门”。一般需要孩子做的事情,都不会太复杂或耗时太久,也就十几二十分钟的事情,留给孩子自己做。可以建议孩子学习一个小时后,再去叠衣服,不仅能完成该做的事情,还能放松大脑提高学习效率。

有数据显示说:成人平均每年有150个小时,是花在了找东西上。这个时间花的挺不值的,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整理收纳能力,让孩子主动收拾东西。这样,爸妈省心,孩子没了爸妈的唠叨,也开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