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走了还总求抱抱,原因引妈妈深思,3招引导娃自己走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阅读需5分钟


偶遇邻家小朋友,两岁半了,已然是个能满院子撒欢儿的小家伙了。

大热天儿,依然躲在妈妈抱在怀里撒娇。

妈妈满头是汗,背上还背着一个购物袋,累得已经不行,和孩子商量让她自己下来走,小家伙就是不干,一言不合就哭哭。

妈妈苦不堪言。

维尼也经历过类似的成长过程。

1岁刚会走的时候,在家里满屋子跑,可是到了外边就不想自己走,在公园里看着陌生的人群,一个劲儿说“妈妈抱”。

2岁左右,带她去千山,全程让我抱着,第二天我的两条胳膊就已经抬不起来了。

不是她不喜欢走路,和享受独立行走的乐趣相比,她更喜欢被抱着。


一、身高因素


我曾经俯下身,把头低到她视线的高度,我看到的是公园里没有铺好的黄土路、山路上人们各种颜色的裤子和脏兮兮的鞋。

但我将她抱起来,她的视野里便出现了嫩绿欲将钻芽的柳树,融化开了的湖水。

她能在我的怀里看到人们的脸,各种各样的表情。

果然应了那句话:站得高看得远。

孩子身高的原因和视野局限,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在成年人的臂弯里看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初期行走的时候,更适合带他们去开阔的广场、操场或者花园的原因:视野开阔,安全隐患降低,孩子自然能够撒丫子奔跑了!


二、体能因素


毕竟还是孩子,我们走多远觉得不费劲,但是对于孩子来说,200米就像当年红军长征的两万五千里一样遥不可及了。

维尼的幼儿园距离我家七八百米,每天早晨我拉着她的手去幼儿园。

这几年一路走来,明显的感觉就是,2岁半的时候她走200米就要我抱,因为实在走不动了,中途经过一个学校的小操场,我觉得那个操场小,而她却觉得那个操场好大!

3岁半的时候,她会在要迟到了、不开心了偶尔让我抱一段。

而现在,她去幼儿园是一路小跑,甚至跑得比我欢,想抱她,她都不愿意了!


三、心理因素


除了身高和体能因素外,还有一个让妈妈们都会为之心酸、为之感动的心理原因,那就是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当一个婴儿哭泣的时候,妈妈第一时间回应他,能给孩子充分的满足。

这种回应的方式,很多妈妈都会选择用自己的怀抱,将孩子抱起来。

我们经常用“抱持”一词来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注、包容、承接,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个词就是指妈妈能够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求。

在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关于“足够好的母亲”所必需的条件的观点中,抱持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婴儿最需要的是一个充分的“抱持环境”,一个能够使他们自身内在潜能的出现成为可能的环境。

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地方。

尽管当孩子脱离了在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阶段,但当他遇到陌生的环境,或者觉得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是一个能充分给他安全感地方。

所以,当孩子张开小手求抱抱的时候,多数是他依旧想在母亲的怀里多呆一会儿,他想借此表达对妈妈的依恋。


不抱他,不代表不爱他


每个妈妈或许都会意识到:不抱孩子,不等于不爱他。

其实在婴儿时期被给予了充分抱持的孩子,内心会建立和妈妈爱的链接,孩子会体会到爱以其他的方式存在,而不一定非得是妈妈的怀抱。

对孩子的爱,从不刻意为之,抱与不抱也是如此。

当自己真的很疲惫,不妨告诉孩子:妈妈很累,不抱你了。

妈妈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决。

此刻不管孩子是哭闹还是不甘心,都不要在因为不忍心而放宽自己的底线。

因为,渡过了婴儿期的孩子,就应当于外界建立更丰富的连接了,如果孩子一直黏着妈妈,建立不起与妈妈的界限感,也建立不了与其实事物的兴趣。


3招让孩子爱上“自己走”


在曾经和维尼的“斗智斗勇”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觉得甚是好用。


1、事前约定

有段时间维尼姥姥做手术,在养伤口的过程中不能用力。

我告诉维尼,姥姥病了,她不能抱你,但她依旧爱你。所以,你和姥姥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自己走。

维尼问我,那妈妈、姥爷、爸爸能不能抱她?

我说:能,但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出门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从家走到车站,好不好?到车上坐座位了妈妈再抱你。

维尼记住了约定,姥姥带她出门的时候就自己和姥姥慢慢走。

我带她的时候,她按照我们的约定自己走到车站。

遵守约定,我奖励一个大大的拥抱。

会用语言鼓励,也会给她精神上的奖励,她爱看书,晚上我抱在怀里,绘本多讲两本。


2、借助游戏的力量

数路上的树、数电线杆,和孩子玩“龟兔赛跑”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行走设定好目标:走到第三个电杆那里,抱一小段。

有了目标,再和孩子比赛,孩子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赢,都喜欢争第一,和他比赛吧!

一旦孩子到了目标,他获得了第一名,停下来要你抱抱的时候,一定要履行承诺呀!


​3、转移注意力

孩子耍赖求抱走而妈妈真的累得不行,不妨用外界的新奇事物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和孩子一起去向前寻找探索的目标,孩子的注意力暂时被转移了,也给妈妈一个喘息的时间。


区别“一直抱”和“抱一下”,抱应当成为鼓励和肯定


父母可以将抱当成一种鼓励和肯定。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件事,当孩子履行了承诺时,用“抱”的方式给予鼓励。

如果孩子因为受了委屈、需要发泄情绪时,妈妈的一个抱抱也是非常管用的安抚方式。

孩子终究是要长大,要尝试着去历练,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

终有一天,他的视线高度会超过于你,而无论你怎么拼尽全力,都无法再跟得上他的步伐。

和孩子之间,心中有爱,正视离别。


正像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