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的“似与不似”和“教与不教”

【儿童绘画贵于“似与不似之间”,美术教学贵于“教与不教之间”】

1、“似与不似”

儿童的艺术素养的熏陶培养,不在于绘画的真实、干净、漂亮,其中的审美形成、创造精神、思维方式是于儿童来言,重要的内核价值。

绘画不是摄影,而是儿童心理思路的表达。“似”来自生活,“不似”来自艺术感知。美感的体验和生活中的视觉感受相关,“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才是有审美价值的体现。


2、“教与不教”

对于不同学段的少年儿童来说,艺术素养的培养不是“教”出来的。有时需要更多的是“不言教令,顺其自然”。自然的天性、创想、梦幻构成了儿童追求美的动力,并乐于努力实现。

“教”的艺术是“适”的艺术,适合时机,适合阶段,顺势而导。如偏离方向或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纵然再有深度,也无益儿童审美的开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