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东西、用不文明语言是不对的,但家长严厉打骂就更不对了

01

不要让小错误变成坏习惯

小睿升入二年级之初,妈妈总能从他的书包里,发现各种各样的橡皮。

孩子没有带钱去学校,所以可以断定,这些橡皮一定不是孩子花钱买的,那肯定是同学的了,想到孩子居然学会偷拿东西了,小睿妈油然而生一种羞耻感。平时教育严格的自己,怎么教出一个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来呢?简直太给自己丢脸了!

想到这里,小睿妈拿出各色橡皮摆在孩子面前,声色俱厉地说道:“快说,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小明给我的。”小睿说得毫无底气。

“那怎么可能给这么多?还骗我是不是?”

“有些是我捡的……”

“当上小偷了是不是!妈妈平时怎么教你的?下次还敢不敢偷啦?”

“再也不偷啦!”

看着儿子似乎知道自己错了,小睿妈的气也消多了,之后她天天搜孩子的书包,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战利品”。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小睿书包里又出现新的橡皮来。

其实,不只小睿妈妈有这样的烦恼,很多家长都遇过这样的问题,也一直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我们先一起来分析一下孩子的这种行为。

首先,我们是否该定义,孩子的行为为“偷”呢?

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告诉我们,在未经别人允许或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就是“偷”。如果这么说,孩子的这种行为确实就是“偷”。

但这样给孩子定义,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我们也给孩子贴上了道德的标签,即,你是坏的,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这样只会让孩子对自己不接纳,将自己视为不受人爱的人。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轻易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


其次,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虽然,大人都知道,偷是一种道德上的污点,但对于小孩,道德水平还没发展到这样的高度,难以理解偷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是以快乐为主要行事原则。

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

一是,孩子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非常好奇,他们难以抑制占为己有的欲望。

另外一点是,孩子有一种和常人一样的冒险心理:他觉得,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却不知道,这是件多么刺激的事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害怕,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所以,尽量控制孩子要买东西的需求,经常遭受拒绝的孩子,不愿意再碰壁,所以,与其被拒绝,不如直接拿别人的东西了。


02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偷拿东西等不良习惯

发生了这种事,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气愤,觉得丢人:我们的物质生活还都不错,完全可以自己去买这些东西,孩子为什么还要偷呢?

所以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把孩子放到我们的对立面,然后对他责骂、体罚、贴上道德标签。

还有些家长认为,我就怕孩子变坏,所以,平时对孩子严加管教,没想到孩子还是产生这种行为了,这一切让我颜面扫地!

注意看,其实在孩子发生这类行为时,我们很多家长,第一想到的不是“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我失去了什么”。

我们可能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爱他们。所以,我建议所有的家长,在您想责罚孩子的时候,先停下来想一想:“我发脾气,对谁有好处呢?”

实际上,试图通过说教或打骂,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是家长们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读小学的孩子,情商能力还很有限。说教、打骂几乎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只要家长或长辈不在身边督促,孩子便会犯同样的错误。

而除了喜欢拿他人的物品,孩子的不良习惯还有以下几种:

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说谎;行为消极或是暴力;破坏财产或物品;拒绝配合做一些必要的任务,比如,早上穿衣服,晚上睡觉,或是做学校布置的作业等。

那么,面对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时,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改变呢?


03

改正不良习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 家长要先改掉无效的打骂和贴标签的习惯


如果孩子出现了坏习惯的苗头,家长很紧张地提醒孩子,孩子就可能发现,这种方式能引起家长的强烈注意。

如果孩子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坏习惯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坏处,那么,他就还会反复地做这件事。

通过这种反复,孩子会体验到某种成就感,并乐在其中。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的坏习惯会越来越顽固。


  •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否正常


这非常重要。比如,孩子玩水,在下雨后踏水坑,在家长看来,无疑是不好的行为,因为玩水容易着凉,踏水坑容易弄脏衣服,还容易摔倒,因此,便千叮咛万嘱咐,禁止孩子做这些事,但孩子偏偏就喜欢这么玩。

这都是孩子天性使然。孩子天生喜欢玩水玩沙子,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实际上,还是孩子的一种探索行为。

把它们当成错误行为的家长,反倒是犯了错误。


  • 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孩子改正行为


首先,我们要营造一种自由无批判的环境,让孩子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且不会被惩罚。

其次,在指导孩子行为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共情、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让孩子通过体验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事物,并且内化到潜意识中,形成稳定的习惯。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家长要想让孩子改正错误,除了耐心,还是耐心,当家长自己都放弃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孩子不放弃。



2019年6月5日至9日(共5天),柏燕谊老师将在北京开展成长小组的活动。

在小组活动里,您可以陈述您关于婚姻、情感、家庭、育儿、个人等方面的困惑。

柏老师将带领小组成员,在足够安全和抱持的环境里,让您舒适自由的与其他成员互动,重现各种现实中的关系与冲突,并在小组互动中解读关系背后的真相,从而最终帮助您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点击下方文章,即可了解小组详情。

招募 | 那些关于爱、关系与自我的心理困惑,在这个小组里,你都可以得到答案

如果您的职业为咨询师、教师、人力资源及相关管理工作者,可以点击下方文章,了解柏老师为您定制的成长团体信息。

招募 | 柏燕谊动力学咨询师体验成长团体工作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