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士说育儿07期 || 这个99% 家长都忽略的话题

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

——歌德

身体是生活和学习的本钱,强壮的身体可以保证持续的学习效率和成果,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如何通过运动让孩子锻炼出一个良好身体,哪些活动适合孩子参与呢......

各位家长,你们好!我是邱吉青,欢迎收听“邱博士说育儿”。

我们在上一期节目中聊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个话题,很多家长在留言中表示认同我说的“阅读是人生最好的习惯,没有之一”这个观点。除了阅读,我认为运动也是人生最好的习惯之一。今天,我就想和家长一起来聊聊【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这个话题。

先来说说运动的重要性。正如阅读不仅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一样,运动也不仅仅可以强健我们的体魄。除了强身健体,运动的好处还有许许多多:有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在户外运动2小时以上,可以有效缓解视神经疲劳,患近视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运动是一种体力消耗,会有不可避免的磕磕碰碰,这可以锤炼孩子吃苦耐劳和勇敢坚强的品格;很多运动都是集体项目,需要多人协调与配合,这可以培养孩子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运动中会挥洒汗水,由于比赛胜负会兴奋呐喊或难过流泪,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逆商,有助于他们及时调节不良情绪。

一个热爱运动的孩子,往往是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很少会有精神类疾病(比如抑郁症、狂躁症),能够较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孩子大多生性好动,可以说运动是孩子自身的内在需要,几乎不需要特殊的外在动力,家长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

低龄的孩子,家长可以陪伴他们从最初基本的爬、跑、跳的身体协调性训练开始,慢慢发展到踢球、跳绳、游泳、爬山等需要一定技巧性的运动。

孩子年龄稍大一点,家长可以多鼓励他们和同伴一起在户外打篮球、踢足球。家长不要觉得这类大球运动只适合男孩,其实女孩完全也可以参与,不要把女孩的运动类型局限在跳舞、游泳、打打乒乓球、羽毛球这类小球项目上。集体项目运动对孩子的锻炼是全方位的,能提升他们身心双重承受能力。

家长要在陪伴孩子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运动天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让孩子能在某几个项目上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现场观看一些竞技类比赛,比赛现场那种山呼海啸的氛围可以深深感染到孩子,激发他们对于某些运动项目由衷的热爱。没有条件去现场的,也可以在家里电视上收看一些重要的关键性比赛实况,比如足球世界杯、NBA总决赛等等,点燃孩子对运动的激情。

如果说有些运动项目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那么步行就是一种最简易的没有成本的运动,平时外出时家长可以少开车多走路,比如公交车2站路或者2公里范围内的路程,尽量带孩子步行,不要借助交通工具。

家长可以边走路边和孩子聊聊天,既锻炼了身体,又达到了亲子沟通的目的,而且还环保出行,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劳动也是一种极好的运动方式。五一劳动节刚过,不知道有多少孩子真正是在劳动中度过这个节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适当参与家务劳动,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孩子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孩子在做家务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孩子一开始做得不好,家长一定要多鼓励,不要埋怨打击,更不要因为他们做得不好直接剥夺了他们做家务的权利。网上有一些帖子,会告诉大家什么年龄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家务劳动,家长可以参照执行。

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要在路上。希望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爱上运动,成为身心健康的孩子。

育儿是一场漫漫修行,

让我们一起结伴同行。

我是邱吉青,下期节目再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