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进尺"的父母:你是优秀的!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尺寸来丈量

父母:

"你这个臭毛病必须马上改掉,再被我看到,有你好果子吃!"

"说不买就不买,你再不走,我就走啦!"

"这一次你才考了70分,下一次考不到90分,我再给你颜色看!"

……

孩子:

"Oh,my god! 我怎么摊上了这样不讲道理,只会咄咄逼人的父母啊!"

父母寄托厚望于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总是让父母对孩子一味地提要求,定指标,而孩子总是感觉有永远也勾不着的要求和完成不了的任务。父母在孩子身后扬鞭急赶,孩子在前气喘吁吁,父母的这种急功近利"填鸭式催肥"犹如"揠苗助长",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给孩子提要求,定目标是常用的一种教育引导手段。但有的父母过于看中要求的效应,给孩子拔高要求和标准,把孩子的成长进步都指望在各种规划和计划之中,却忘记了俯下身子与孩子一起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孩子的教育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一蹴而就,而要一个脚步一个印子,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这样的教育引导方式才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孩子自然成长的法则,这也是心理学上的"门槛效应"的运用。

"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它是指当一个人执行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出于认知的协调,或者是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他人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就像登门槛一样,要一步一个台阶,只有这样才能登到更高的地方。

"门槛效应"的案例:

曾经有心理学研究人员在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这样的试验

首先,研究人员分别从A班和B班中选出成绩靠后的10名学生。试验的前提是保证授课老师相同,并对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消除外界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然后,研究人员对A班的10名学生作了一些单独的要求,就是在布置作业时,主要侧重与课本重点相符,与例题相似且题型简单,题量适中。A班剩下的学生则加大题目的难度和题量。从B班选出的10名学生则与其他学生做统一要求,继续维持原有要求,没有什么变化。

经过一学期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从A班中挑选出的10人,其中有7人及格。而从B班中挑选的10人中只有2人及格。

最后,研究人员对从A班中挑选的10人和从B班中挑选的10人进行了交流和心理测试,发现:从A班中挑选的10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要明显优于从B班中挑选的10人。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从A班中挑选的10人作出的要求较低,学生容易接受,当尝试去学习的时候,发现可以获得乐趣以及满足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而对从B班中挑选的10人作出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很难接受,以至于无法激发学习热情,最终导致考试的及格率相差太大,这也是"门槛效应"作用的结果。


01

"门槛效应":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由低到高、由少到多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洪应明《菜根谭》"

当"门槛效应"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想请求别人帮我们完成一个较高的要求时,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别人达到,那么我们很可能被拒绝。而如果我们先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当别人答应并执行之后,我们再逐渐增加要求的分量,直到达到我们的较高要求。这就像我们从别人那里先得到一寸,再去要求别人给自己一尺,而不是咄咄逼人,非一下一尺不可。

同样,"门槛效应"也能很好地应用到教育引导孩子的问题上。从"门槛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父母教育引导孩子进步的"三个启示"

启示一:孩子的教育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事物都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和特点,才能做到至善至美。而孩子的教育引导就是如此,父母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拔苗助长"。

启示二:父母的要求要基于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

父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孩子前进的方向标,而这个方向是需要和孩子的意愿联系在一起。同时,父母要求的高低是要基于孩子能力的大小而定,过低则无激励和鞭策的效果,过高,孩子努力了也无法实现,看似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想,对孩子的自信会造成挫伤。

启示三:父母要对要求进行分解,孩子把多个小目标实现了,离实现大目标也就不远了。

我们常说,孩子要有远大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应该是长期的。所以围绕远大目标,父母可以分解成许多小的目标,当孩子一个一个去实现了,那么远大目标自然而然也就会实现。


02

当孩子踮起脚尖,刚好能勾着目标后,父母再"得寸进尺"

父母怎样给孩子定目标?这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但不管什么目标都要以孩子为中心,掌握好目标的度。要让孩子在目标管理下不断进步,这就需要父母抓住"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父母要把握好目标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过高和过低的目标值对孩子起不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那么怎样才算一个合理的目标值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就像我们只要踮起脚尖,稍微用力就能勾着绳子一样,这个状态应该就是最理想的目标值了。当孩子实现了这个目标,孩子的自信心也就会随之建立起来,孩子就会越战越勇,为之后父母逐渐提高要求奠定基础。

关键点二:父母要以目标激励孩子的内在动力。

父母不能为了给孩子定目标而定目标,而是要通过目标来激励孩子不断前进。孩子前进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父母,而是来自孩子本身。只有孩子的内在动力才能作为孩子不断前行的无限动力。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目标,不断挑战自我和突破自我,让孩子明白一切努力都是为自己而战。

关键点三:父母要学会"得寸进尺"。

当父母的要求被分解之后,小的要求在孩子的努力下实现了,此时孩子有自信,有勇气接受更多,更强的挑战,这时父母就应该学会"得寸得尺",也就是在之前的要求之上稍微提高要求,让孩子乘胜追击,不断前行


0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教育引导孩子也应如此

孩子成长进步的道路,谁会和他并肩作战呢?谁又是他最亲密的战友呢?毋庸置疑,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了。父母既要像"春雨"一样,是孩子最需要的"及时雨"。又要像"春雨"一样,温柔细腻地滋润孩子。要做到这两点,父母就需要"三个转化"。

转化一:父母要将"咄咄逼人"转化为"和颜悦色"。

父母给孩子提要求、定目标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但父母要注意方式方法,若是以"强迫式"、"命令式"来让孩子不得不按照要求做,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厌烦、叛逆。所以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下你所谓的威严,以父母的要求,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

转化二:父母要将对孩子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是各种要求中的最高境界,它是发自人内心的自我自觉,自我自律和自我学习,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从内心上认识到父母的要求对自己成长的帮助,从而接受并将其转化为"自我要求"。

转化三:父母要将"死板的要求"转化为"具有活力的鼓励"。

孩子前进的身后,永远都是父母的背影。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把鼓励孩子当做"家常便饭"一样,多给孩子鼓励。"死板的要求"索然无味,更缺乏情感的表露,这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的。父母应该让更多的"具有活力的鼓励"充斥孩子内心,给孩子勇气和动力。


结束语: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既不能扬鞭急赶,也不能咄咄逼人。要像春雨一样,既是孩子的"及时雨",又能温柔细腻地滋润孩子。


※我是育儿小当家KING,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在教育我的学生。在育儿的道路上,有很多感受,希望可以与您一起分享,在育儿能力上的“本领恐慌”,也让我迫切向您学习,希望您关注和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和学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