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习惯不学坏毛病一学就会?家长引导不当会适得其反

四岁的皮皮最近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其实孩子本来没有这个毛病,但是因为幼儿园和他比较要好的朋友天生口吃,所以,孩子说话也渐渐出现了口吃。皮皮的家长试图阻止孩子和那个小朋友再接触,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无独有偶,三岁半的小西最近爱上了眨眼睛,孩子以前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在家长的追问下,才知道孩子所在的班级中有一个老师近视,戴着眼镜,孩子觉得很漂亮,便吵着让家长给自己也佩戴。

其实上述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学龄前的孩子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有的时候,幼儿之间的模仿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语言的教育”,甚至胜过了教师或者是家长的千叮万嘱和耐心教育。

模仿是孩子“无师自通”的学习技能

模仿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在孩子的生活或者是学习中,随时都可以发现孩子模仿的现象。模仿的产生,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先天的本能行为,第二是后天行为。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

孩子的模仿有着三种功能,巩固和改变原有的行为,让潜伏的行为得到释放和表现,学习新动作。孩子的模仿行为是无师自通的。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感受这个世界,同时,他也通过学习和模仿来掌握重复性的动作,构建自己的世界。

在家庭中,孩子就是父母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会模仿你做动作和说话的方式,比如你在做饭的时候,轻松愉快的唱着歌,那么孩子也会以相同的心情也做这些事;

孩子不仅是模仿你的动作语言,还模仿你的感受和内心,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沮丧和悲愤的心情来做一些事情,那么孩子也会学习,将这些不当的情绪当做是自己个性的一部分。

因此,在孩子学龄前,应该给予孩子丰富多样的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刺激,让他们在脑子里形成较多的神经网络,而这些神经网络,则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储备。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模仿好的行为,也会接受不好的行为。家长和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对于孩子的模仿行为需要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正确的利用和诱导!引导孩子模仿积极向上的正确的行为,摒弃不好的习惯。

家长对于孩子“模仿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方式

1,利用孩子模仿行为激发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借助于长期的生活实践,在每一个人的幼儿阶段,其语言表达能力都和环境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因此,在对语言和认知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借助于听,看,摸,闻等一系列感官直接感知并从而开展模仿活动,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随着孩子模仿能力的加强,又会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内容,扩大认识的范围,丰富孩子的语言和认知。

2,为孩子设置丰富的模仿环境

单纯的摆弄道具,并不能让孩子从中获得更多的受益。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为孩子设置丰富的情景,让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模仿。

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在模仿角色的过程中增加对于角色和对于社会规范的认识,家长需要在活动中随机的指导孩子,引导孩子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活动,如果孩子出现了错误,家长应该及时予以纠正。

不同的模仿活动也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模仿各种动物的活动,比如模仿袋鼠走路,模仿小兔子跑步,模仿猴子攀爬;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模仿剧中的角色,进行语言的组织和灵活运用。

3,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孩子的模仿行为,有时是无意的,有时是有意的,学龄前的孩子无意模仿的情况更多一些,比如学别人走路的样子,学大人说话和发脾气的腔调。家人的行为举止,都会对他们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

如果家长举止文明,孩子的举止也会文雅一些;如果家长粗鲁无理,那么孩子的行为往往也不会文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的不良行为,孩子们学得更快一些,比如长时间的看手机,说话粗鲁,随地吐痰等,孩子往往一学就会。

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对于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家长需要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文明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4,对于孩子的不文明模仿行为的处理方式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模仿自己或者是别的小朋友的不良行为,家长需要采取严肃和谨慎的态度进行纠正,不要过于慌张,更不能大声地斥责或者是威胁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行为,还会在孩子无意中学习了这些行为之后,反而强化了对于这些行为的印象。

家长需要耐心的观察孩子,分析孩子是如何学会这些行为的,他们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比如在开始的案例中,小西觉得戴眼镜好看,想要家长给自己佩戴才学习别人眨眼镜的。那么家长需要做的是对于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告诉孩子,眼睛需要好好保护,近视了才戴眼镜,如果孩子喜欢戴眼镜,也不用眨眼睛,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无框眼镜。

如果孩子出现不好的模仿行为,家长可以选择有意识的忽略掉这些行为,从而减弱孩子对于这样一种行为的兴趣和关注点,同时,需要引导孩子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来替代不良行为,循序渐进的提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