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欺负老实的同学,孩子有“歧视心理”,父母该如何应对?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朋友最近被老师请到学校去谈话,没想到内容居然是孩子在学校里欺负同学,这让朋友十分尴尬。平时朋友对宝宝坚持的教育方式也是比较宽松的,很少对孩子进行打击教育,没想到孩子居然有欺负同学的表现。随后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发现,宝宝有一定的歧视心理,宝宝会说"他没有爸爸,所以我才欺负他。"朋友对此十分的自责,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在哪出了问题才造成孩子的品德有缺失。显然,孩子的做法不仅仅是没有礼貌,更多的是一种对弱势同伴的歧视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父母教会孩子平等的与他人相处,懂得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阶段,难免会因为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偏差而形成错误的行为意识,进而产生轻视、歧视的心理问题。

家长在过多的关注考试分数时,也不能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孩子的价值观建立的时期,很容易因为认知的局限性而形成狭隘的心理状态,不懂尊重同伴,歧视同伴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家长及时的干预,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很有破坏性的。

一、孩子歧视心理的表现

1.言语上有轻视的表达

在与同伴的相处中,不能够和对方平等的相处,在语言表达上会有轻视的表现,认为对方的生活状况不如自己好,被歧视的心理状态所驱使,从打压对方的言语行为中获得乐趣,不重视对方的感受。

2.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在行为上也因为歧视心理而有所偏差,会有一些欺负同学的行为偏差产生。从攻击性行为中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获得内心的极大满足。过早的被世俗的情绪状态所感染,通过伤害同伴的行为来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

3.不懂得尊重他人,有自负的心理产生

不懂得和对方平等的相处以及如何去尊重他人,当歧视的心理产生时,孩子很容易因此有自负表现,不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内在的虚荣心过强,自负心理状态明显。

在孩子的思想道德逐渐建立的时期,孩子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使得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出现偏差,不能够对同伴以及自身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同情心、同理心。这种不顾他人感受的自私行为并非是天生的,这和孩子所处的环境大有关系。

二、产生歧视心理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溺爱

当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行为状态,在行为表现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心理状态明显,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产生歧视同伴的行为表达。

2.受到父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

当父母的言行中存在歧视的行为时,孩子也很容易会被感染,比如说家长对服务人员不够尊重,歧视服务人员的付出,那么孩子就也会有样学样的去歧视身边不如自己所处状态好的同学,比如说对方家庭条件不太好,单亲家庭等等。

3.受到攀比心、虚荣心的驱使

当孩子的内心状态比较空虚时,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心理状态的驱使,比如说攀比心、虚荣心,孩子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认可和重视,有一定的存在感,但是方法的选择上不得其法,误以为类似欺负同学这样的过激方式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当家长发现孩子存在一定的歧视心理时,改善孩子的这种认知误区值得家长进行思考,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存在偏差,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存在引导误区。在孩子的认知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重视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表现,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认识误区进行干预和调整很有必要。

三、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1.找到孩子产生歧视心理的原因

当孩子有歧视同伴的行为表现时,家长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发现产生这种行为偏差的原因很关键。进而可以区分开是因为孩子的认知出现了问题还是孩子的评价系统出现了误区,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2.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

在注重孩子的吃饱穿暖后,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比如说与同伴友爱相处,懂得尊重他人,有同情心等等。孩子的好胜心是很常见的心理状态表现,但是如果过分的争强好胜难免会使孩子产生一些偏激的行为。

3.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认同自我的方法

当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无法顺畅的建立时,孩子的自我认同方式会很受局限,当自我认同无法被实现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倾向于向相对弱势的同伴实施打压,在这个过程完成自我认同。当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好自我评价体系后,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一种伤害他人贬低自己的行为表现。

孩子歧视心理的产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与孩子平时生活状态、环境氛围大有关系。在家长忙于纠正孩子的行为时,对自身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值得家长们思考。

四、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孩子的歧视心理给予充分的重视

当孩子有歧视的心里产生时,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控制能力不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就对这种心理状态有所忽视,在孩子的价值观尚未形成时,家长的干预必须要及时、有针对性。

2.对孩子的管教把握好尺度

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过分的溺爱很容易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过分严格则很容易使孩子从伤害同伴的行为中找到自身的心理平衡。

3.注重孩子同理心的培养

教会孩子从对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注重共情心理的培养,对孩子的正确的道德观的建立很有帮助。

相信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歧视的心理产生时,心理状态一定是百感交集的,但是与过于焦虑的情绪反应相比,理性的进行思考,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及时的进行纠正更加有效果。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方面的培养是家长在孩子幼儿期非常重要的一项育儿任务。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