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不听话”?你需要补充这几个环节才有效

昨天同事儿子幼儿园毕业,园方特意为小朋友精心准备了毕业典礼,今天我问他感觉怎么样?他一脸遗憾的说:“别提了。”

原来中间有个环节是妈妈们领着孩子一起朗诵诗歌,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全班的妈妈决定统一租用了款式一样的白色礼服。结果,这白色礼服却直接毁了他儿子的毕业典礼。

同事说,因为节目比较多,所以孩子们都很兴奋,他儿子也经常看完一个节目后,跑过来抱着妈妈大腿说话。

平时倒没什么,昨天这么干可就不行了,一个是租的裙子本来就不合身,禁不起拉扯,二是那些小褶皱抱一下就需要重新打理,所以隔一会就能听见老婆对儿子喊:“别抱我,别抱我!”

一开始他也没注意,没想到在临上台的最后一刻,他老婆的忍耐达到了极限,腿起脚落直接给了儿子一脚。

事情到了这一步,以后就可想而知了。两个人都气鼓鼓地上台,气鼓鼓地下台,包括最后的合影也完全没了状态。本来挺高兴的一件事,最后早早退场,不欢而散。

我说真是太遗憾了,你老婆有点冲动了。他说他也问了,不过他老婆说:“我都跟他说了800多遍了,别抱我,别抱我!他就跟没听见似的还来抱我,当时上台压力又大,一时没控制住就爆发了”。

说实话,我还是挺理解他老婆的,在一遍遍提醒小孩子后,他还是油盐不进的“不听话”,真的是会让人瞬间血压升高。

01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Martin Hoffman根据统计数据做过一个估计,在孩子2~10岁时,每隔6~9分钟就会被父母告知要遵守某项纪律。

这意味着什么呢?抛开在校时间,假如你的孩子每天跟你相处5个小时,那就意味着在这期间,你会向孩子提出多达30~50个命令。

虽然国情不同,具体的频率会有差别,但这个统计结果还是很有借鉴意义。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估计大家都没有注意,其实我们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出大量的要求。从早上的“抓紧起床,快吃饭”到晚上的“别玩了,去做作业”,这些要求真的是数不胜数。

那么孩子对这些命令的反应怎么样呢?观察结果也显示,大多数孩子的反应也出奇的一致。要么是充耳不闻,要么是磨磨蹭蹭,有的是做了一半开始走神,有的干脆就直接反驳。总之,就是各种不听话。

这么看来,同事的儿子还真不是个案,那么多孩子都不听话,总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吧!其实,孩子不听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家长下达的指令太多、太快,孩子难以应付。

小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做不到多线程处理事务。假如你在出门时同时告诉他要带上书包、钥匙、穿黑色外套、顺便把门口的垃圾也带出去,那他多半要忘记一样。

这时家长的口头禅往往是“你能不能做事专心点,我的话你都听见没?”这就错怪了孩子,不是他不听话,而是他确实记不住。

第二个原因是专注于自己的世界。

当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时,确实会听不到别的声音。这种情况在小一点的男孩身上尤其常见。除了他没法同时处理太多的信息外,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也是另外一个原因。

同事儿子的表现就属于这种情况,表面看起来他仿佛听到了家长的警告,其实他的心思根本就没在家长身上,或者说他正要急于表达自己,对于外界处于听而不闻的状态。

第三个原因是养成了不回应的习惯。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即使别人叫,他也不回应的习惯。刚开始可能是家长偶然叫他没回答,家长嫌麻烦就自己做了。几次过后孩子就明白了一件事,即使不答应也没关系,所以只要是自己不想的时候就不回应,外在表现就是对家长的要求置之不理。

第四个原因是权力争斗。权力争斗是指,不论家长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孩子都会习惯性的反驳,常见的反应就是说“不”。

在前几个原因中,孩子的表现基本上是对命令执行不力,表现出一种类似没有重视家长要求而遗忘的状态,而权力争斗却会让孩子直接反驳父母的要求,表现出很强势的反驳态度。这也是最让家长头疼的“不听话”类型。

02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不听话?

知道了以上原因,相信大家对孩子出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而导致的不听话都能谅解。但是,如果孩子就是有意不听话,我们该采用什么态度面对呢?

小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进入自主意识敏感期,这时候孩子开始萌发出作为独立个体的意志。生物的本能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起自己的独立性,以便于在成年后能够独自生存下去。

可这时孩子的吃穿住行都要依赖父母,客观条件根本不允许他们独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孩子很快就会发现,用语言挑战身边的父母是彰显独立性最好的方法。而且,反驳具有很强的能量,通过说“不”,他们貌似会得到让父母抓狂的能力,这也会让孩子感到有成就感。

因此,在孩子开始故意“不听话”时,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背后真正的原因。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这种独立意识又会进一步转变成看起来是“不听话”的两种试探:

第一种试探是试探自己本身的能力。比如你对孩子说:“不要快跑,会摔倒”,他内心可能会出现试试自己的能力到底会不会摔倒的想法。所以不听你的话,仍然保持快跑。

第二种试探是试探你告诉他的规则本身是不是对的。比如你对他说:“赶紧上床睡觉,不然明早会迟到”,他没准会生出父母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好像昨天睡的就挺晚,可也没迟到啊!所以,不听你的命令,仍然在那磨蹭着玩耍,以便来验证一下规则。

综合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看似毫无道理却又有意识地挑战父母,其实背后是一种自我成长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小孩子不听话,也蛮进取的,他只是用自己幼小的身体在试验这个世界而已。

所以,不管是出于无意还是有意,对于孩子的不听话,我们都应该在情绪上保持最大的谅解和克制。

03如何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当然,虽然孩子需要自己去体验这个世界,但是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尽量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想要达到有效的传递,就必须改善这种抵触的状况,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给大家推荐三个方法来引导:

初级方法:利用R/R法则下命令

所谓R/R(要求/理由,Request/Reason)法则,就是对孩子发出一个要求后,紧接着马上给出简明的理由。

很多家长出于疲劳或者是时间紧迫,习惯于只说要求,不给理由。

比如同事的老婆就是迫于周围吵闹、时间紧迫,无暇解释,只是一遍又一遍对孩子重复“别抱我”。但是不给出理由,孩子就没法判断这个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也就会不以为意。

再比如,很多家长在晚上疲劳时都会不断催促孩子:“赶紧洗漱,上床睡觉。”却省略了理由。

而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现在需要快点去洗漱,然后上床睡觉(要求)。否则,明早的升旗仪式就会迟到(理由)。”

不要觉得理由显而易见就不说出来,有时你以为的“明摆着”孩子还真就想不到,而且,给出理由还有3个长远的好处:

一是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慎重选择会出现的后果。

二是会迫使父母思考我们的命令是否合理。有时候我们下达的命令也只是一种习惯使然,前面说了,每天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已经很多了,在每一个命令之后加上理由,会迫使我们思考这个要求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去做。

三是这样做会为孩子树立一个理性的榜样。在他们的思维中打下每一个行为都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做支撑,而不是率性而为。这对于增强孩子的自控力和树立远大的目标都很有好处。

中级方法:晓之以理还要先动之以情,提要求前先用“同理心”

给出理由对于支持我们的要求非常重要,但是讲道理这种方式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孩子处于兴奋、失落、悲伤等这些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只要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中,理性的讲理不会产生任何效用。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用同理心安抚孩子的情绪。

比如孩子正玩得高兴,你却想让他上床去睡觉。那么,就可以先用同理心去表达你对他的理解,然后再提要求。可以先这样开头:

"宝贝,我知道你还没有玩尽兴,但时间已经不早了,这真让人感到遗憾(同理心),不过我们还是该睡觉了,因为明天还有升旗仪式(理由)。"

高级方法:分享权力,给孩子做决定的选择权

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无外乎是想保护孩子不犯错误或者是少走弯路,从本质上看,我们不是要一个言听计从的孩子,而是要一个能明辨是非,有自己判断力的孩子。

因此,把握好事情的程度,分享手中的控制权,多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让他在承担后果中提高能力,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出于这种理念,我们对不听话的孩子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知道现在已经不早了,但是你还没有玩尽兴,这确实让人感到很遗憾(同理心)。不过,你还是需要快点去洗漱,然后上床睡觉(要求)。否则,明早懒床会导致上学迟到(理由)。如果迟到,你将错过升旗仪式,还有可能受到老师的惩罚(后果),因此,我建议你不要这样做。当然,这件事你可以自己做决定(权力分享)。

用初级、中级和高级来命名并不是说哪种更好,只是按照每种说法的复杂程度进行了简单的划分。每种方式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恰当使用。

孩子不听话是出于建构自我独立意识的需要。在要求孩子时,补充好理由,消减好情绪,分出手中的控制权,在和谐的氛围中沟通,既传递出自己的人生经验,又妥善保护孩子的独立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