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习惯为别人“做嫁衣”,做生活的“讨好者”,父母的责任很大

说起“自尊”,这是每一个人都注重并且视为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说给“自尊”下一个定义,解释下这个词语占据多大的分量,谁都说不好,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尊的认知和感触的程度是不同的。

成年人的世界非常残酷,充满了圆润和妥协,为了理想也好,为了经济收入也好,总会遇到违背内心,甚至丢失尊严的情况。成年人这样做,有这太多不能不这样做的理由,但是孩子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场“给孩子自尊”的运动悄悄出现,并且一直持续到如今。其中的内容,不乏赞扬孩子、贴上快乐标签、笑脸等等,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今天最重要的人”。孩子感觉这样很好玩,并且从别人的评价中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而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慧慧考试得了100分,回到家中爸爸妈妈特别的高兴,决定带着慧慧出去吃好吃的。一家人出门的时候刚好遇到了邻居,慧慧妈一脸骄傲的告诉邻居,自己女儿考了一百分,平时多么多么热爱学习。

慧慧在一旁听着,内心也非常高兴,因为她觉得妈妈拿着自己的考试成绩,在别人面前那么高兴,这就说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来自于父母的满足。

第二次考试的时候,慧慧考的不太好,妈妈的脸色瞬间低沉了,不仅没有安慰慧慧,反而批评了慧慧一顿。慧慧更加深刻的感触到,自己的自尊与满足,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因此她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变得非常敏感,结果之后内心越来越脆弱,成绩一落千丈,感觉人生充满了阴影。

其实这种从别人的满足中获取愉悦感与自尊心的表现,就是“讨好型人格”的重要特征。除此之外,“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还会有这几种情况!

1. 不会拒绝

讨好型的人,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的请求。最开始,他们会非常乐意接受别人的求助,并且将这种求助,当做自己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内心开始抗拒,因为别人的某个请求可能是需要违背内心,这种讨好的性格,让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拒绝,只能选择无奈的顺从。

2. 自卑

这是讨好型人格延伸出的一种性格,为了满足别人,从别人的愉悦中获取自尊心的认可,也就导致内心变得非常敏感。

玲玲为了和同桌成为好朋友,主动分享自己的零食和好看的发卡,同桌非常开心,并且夸赞了玲玲,这让玲玲感觉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但是有一天,班里转过来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班内同学都喜欢和她交朋友。就连玲玲的同桌也暂时抛弃了玲玲,这让玲玲很受打击,觉得同桌的改变,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好看,内心变得自卑起来。

3. 害怕别人失望

讨好型人格,非常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别人的几句不好评价,可能使得他们几天几夜睡不着,处于一种深深地自责当中。他们很害怕因为自己的犯错,让周围人产生失望的情绪,为此他们更加的讨好周围的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与时间。

为什么孩子身上会出现这种“讨好型”人格呢?其实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

1.父母虚荣心较强

著名学者吕斌说过,父母良好的情感气息,家庭和睦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环境基础。

父母虚荣心比较强的,在孩子教育上,习惯拿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内心希望通过努力,得到父母的认可,尤其是做出成绩被父母夸奖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愉悦。

但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预设的成绩时,父母没有关心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反而是批评孩子给他们丢人,这样使得孩子内心变得自卑、失望。

2.贬低自己的孩子

为了不让孩子内心变得骄傲,因为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得,有的父母喜欢不夸只批评。孩子做的好了,父母很敷衍的夸赞一句,目的是让孩子保持警惕心。但是没有做好,那就是一顿批评,让孩子反省为什么没做好。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深深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

3.都是为了你好

很多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就像是一颗大石头,压在孩子的心头,不管自己做的好与坏,总归都逃不出这个范围。

如果孩子但凡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思做,就被扣上叛逆不听话的帽子,没有听父母说的做,那就是没有做对。帽子带的太久了,孩子内心也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习惯,不再爱主动思考,觉得跟着别人的想法做,至少不用承担责任和后果。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逃脱“讨好”呢?

简 尼尔森:其实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做父母的应该把孩子犯错当成学习的最好机会,允许孩子去失败,在失败中学会认清问题,学会怎么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知道如何对待人生中的跌岩起伏,才知道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在哪里获得。

1. 多鼓励孩子

鲁迅: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影响孩子最大的人。孩子能够自由表达内向的想法,需要自信的支撑,而这种自信来源于哪里?其实孩子最开始的自信,有很大程度都是来自父母的鼓励。

当孩子做好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做出有“针对性”的鼓励,这样孩子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的高兴而内心满足。

2. 学会拒绝

让孩子学会拒绝,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心。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引导孩子表达最真实的感受,这是孩子学会拒绝的第一步。

之后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帮助孩子甄别什么是婉转的拒绝,什么是讨好。再者,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谁都不可能顾及到所有人的情绪,不要担心因为自己的拒绝让别人高兴,如果你们是真正的朋友,他也会理解你的想法。

3. 和善与坚定并行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当孩子做的对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夸赞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能一昧宠着孩子,让孩子逃避自身的责任。孩子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不仅仅是从外界获得,内心有了自我实现的愉悦。但同时,父母也不能让孩子心生骄纵,变得目中无人。

我是奶油妈妈,每天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关注我,让你不打不骂教出好孩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