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责任感,有赖于父母在这一点上养育行为是否做好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说到做不到,不负责任,不知道怎么管。

其实孩子在人生之初,并没有学会“不负责任”,他们为了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总是天然地听从父母的教导,愿意很好地完成成长中的任务。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负责任,并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是父母的言行教会了他们。

01

今天去逛商场,看见一家人因为是否为孩子买冰棒而争吵。

孩子看见冰柜里诱人的冰棒,吵着要买一盒哈根达斯冰激凌:“爸爸,给我买一个吧。你看人家都买好多呢,我们家从来都不买。”

这时妈妈说话了:“不是说好了吗,前几天去医院,医生说你咳嗽还没有好,暂时不能吃冰棒。”

孩子说:“可是我已经不太咳嗽了,就偶尔咳嗽几声。”

妈妈说:“不行。我们出发之前就说好了不能买冰冷食品。”

孩子有点生气地说:“我就想吃!”然后转过去对爸爸说:“爸爸,我就想吃。你给我买一次吧。”

爸爸有点妥协了,对妈妈说:“没什么咳嗽就给买吧。”

妈妈反对地说:“不仅是咳嗽,还有我们说好的约定就要做到。说到就要做到,这就不该是我们讨价还价的事。”

爸爸完全另一种画风:“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孩子吃个冰棒,不要那么认真。”

孩子看着父母的矛盾,很容易就钻了空子,站在爸爸这一边大声对妈妈说:“我就要,就要吃!”

02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常见的难题之一是亲子教育的优柔寡断,常常体现在指导方向和承担责任方面。

这类父母都希望孩子做些一些事,但是在孩子反对的时候很轻易就推迟或放弃了。

比如说,父母和孩子说好不到夏天不能吃冰棒,但是当孩子看见别的孩子吃冰棒时,他也嚷着要买。有的父母可能会妥协说:“好吧,下次就不能买了啊。”孩子欢快的答应了,但是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很容易又放弃坚持自己的原则。

对孩子来说,父母这样的做法没有好处。

教育学家斯波克认为,当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犹犹豫豫或者有点抱歉似的,而孩子会借着父母的犹豫不定,发展出狡辩或忽视父母要求的习惯

比如父母课堂上,我们会答应孩子玩10分钟写作业。但是到了10分钟的时候,孩子又说我要吃东西,或者要上厕所,父母们想想这些理由好像也是正当的,就顺口说:“好,那你快点儿。”
孩子这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进去父母说的“快点儿”这个要求,而是在想:“反正他们也不当回事儿,我也不想写作业,我慢慢来也没事儿。”
下次,当你再跟孩子说:“玩10分钟就写作业啊。”
孩子嘴里可能答应着,但是总会有各种理由不当回事。

如此这样,这会令父母筋疲力尽,因为每个决定或要求都要被孩子挑战,或是不断被孩子挫败

也会形成对孩子说话无效的印象,在孩子心中没有权威感。到了孩子真正有了自己的主意,又容易叛逆的时候,比如青春期,这时候父母的指导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同时,这还可能会助长孩子强人所难的行为,因为他们很快识别并利用某些手段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03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种:

一是各种心理学理论让小心谨慎的父母不知如何选择:

比如有的理论说安全感很重要,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需要;而另一些理论认为,父母要有权威感。各种理论莫衷一是,父母对理论的理解是碎片化的,所以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不知道如何系统的看待和应对。

二是因为自己早年的经历,想避免自己这种亲子之间的敌意,在孩子出现任何怨愤不满的信号面前,父母会迅速撤销他们的要求或惩罚。

在一个父母课上,一个爸爸告诉我们,小时候奶奶开了小卖部,他总想吃糖,但是奶奶不给吃。天天看着可望而不可即的糖,他感到自己越来越想吃,也越来越怨恨大人不给自己吃,
因为那意味糖还不如自己重要,意味着大人不爱自己。长大以后,他赚钱了,常常做的一件事,只要一进超市,就买很多糖。
后来有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到要吃糖,他就马上满足。因为他不希望孩子因此怨恨自己,更不愿孩子受这份“苦”。
其实这时候,对大人来说,“糖”已经不再是“糖”,而是一份“没有满足的需要”,渴望被爱和被满足的需要。
但是,大人没有分清楚,孩子这时候对“糖”的需要,和自己的是不一样的。只要你有意识给予合理的爱,孩子不吃“糖”也可以满足。
这时,对父母来说,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早年经历带来的影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的边界,父母的边界会给孩子规则意识。

三是因为父母自己在童年时被不同风格的教养方式对待,比如有的家长鼓励孩子积极主动、承担责任、自主自立,但另一些家长对待他则倾向于警告孩子、怀疑他们的能力,这两种态度都被继承下来了,在成为父母不知不觉就形成犹豫不决的教养方式。

03 如何克服呢?

第一步是认识到孩子们令人气恼的行为也许就是父母自己优柔寡断的结果,要知道不断的练习,就能克服它,变得坚定起来。

只有意识到问题是什么,才能开始改变问题。

第二步,父母要有能力判断你认同哪种养育理论,同时对自己寄予孩子的期望和对孩子的要求毫不怀疑。

父母应该把事先约定的期望或要求跟孩子很清楚地确认,并坚持。

最好,你还能够用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请求孩子合作,不会用急躁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因为他们不希望受到抵触,也不会接受粗暴的方式

有一次,5岁的孩子要看动画片《小猪佩奇》,我们商量好看20分钟,并告诉孩子因为看电视时间长了伤害眼睛。然后我们一起设定好闹钟提醒,约定闹钟响了就关掉。
中途我们的晚餐好了,叫她来吃。她说她在幼儿园吃了,不想吃。

考虑到答应看20分钟,要兑现承诺,我们就不勉强她再吃,不打扰她看。

20分钟到的时候,我们正在餐厅吃饭,闹钟滴滴的大声响起来。

我们提示孩子:“闹钟响了,起身把它关了吧。”

我们提示该关掉电视了,孩子磨蹭着下沙发说还没找到鞋子,一边抬头看电视。我一看,正看她喜欢的一节。

我再次说,“如果你不关,那我就关了。”她说不行。

爸爸说,“这样不守信用的话,下次我们就不再看了啊。佩奇应该不喜欢言而无信的人吧。”她嘴里答应,好呀。但一会儿又说,遥控器没找着。

我知道她在找各种借口拖延,看我们的底线。

我最后走过去,不再商量,直接把电视关掉。关完我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时间到就得关掉。”

刚开始,她哭了几句,但我们不再跟她解释,也不争辩。

大概她也觉得自己理亏,很快就停止了,并主动问我:“妈妈,今天晚上有什么菜吃。”我告诉她有毛豆,她说她不太喜欢吃。

我说那你就不吃吧,反正你也吃过了。

她又问:“妈妈有汤吗?”我说有萝卜骨头汤。

她开心的说:“这个我爱吃,我要喝点儿汤。”接着自己欣然到餐厅吃饭。

当然打破有优柔寡断和退却让步的习惯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即使父母已经在态度坚定方面取得了进步,孩子也会不断的纠缠他们长达数月,但每一次改变都是一点积累。

当孩子长大十几岁时,父母必须逐渐把一些非重大时间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但是也应该让他知道,你对即将发生的情况有何感想,而且如果问题比较严重,父母应该有准备的、毫不犹豫的迅速给出决定。

-End-


“有料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养育知识和服务

本文为有料家庭教育(ID:youliaojiating)原创,欢迎转发和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 往期精选

学龄前,怎样的教育才更合适

父母应对压力的方式,对父母的影响,远大于压力本身

这条心理学规律,决定了孩子会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差

父母无意间给孩子贴的“标签”,可能会困扰孩子一生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