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心理学大咖反对孝顺吗?

小玉妈妈最近很纠结,她经常给孩子讲关于孝顺的故事,但小玉爸爸却说那些东西太迂腐,说一些心理学家已经说孝顺是愚孝,不能再这样教育孩子了。到底该不该教育孩子孝顺呢?

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也想有个答案,于是我仔细看了一篇心理学专家李雪老师的文章,理出她的一些观点来和你进行讨论:


一,李雪老师说,中国孝道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孩子要感恩父母”。正是感恩父母的传统文化,让“感恩”这个词在中国变了味道。

我想,大家产生误解的基本在这一点上。“孩子要感恩父母”和“孩子感恩父母”是有质的区别的,你如果有兴趣去看《孝经》,里面说的更多的是从修身层面去阐述当诸侯怎么为孝、士大夫怎么为孝、天子怎么为孝,要求自己做好,为别人做示范,而不是很狭隘地说“孩子要感恩父母”。换句话说,你自己不孝顺父母,你还指望孩子孝顺你?

二,李雪老师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像一个黄金球,是向下传递的。父母将爱的黄金球传递给孩子,孩子再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生命因此源源不息,这是最健康的家族。而要求孩子反哺,则成了一个死循环,孩子的能量,要投注回原生家庭,不能向下传递,不能专心去发展自己的生命,创建自己的新世界。

我是支持这个观点的,你要求孩子孝顺之前,是否给了足够的爱给他们?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并视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孝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外国人也有孝。爱、孝都是自然的,如果父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要求孩子尽孝,则多少有点强迫,并非自然流动。

三,李雪老师说,每个幸福父母的必然体验: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快乐时,会忍不住想要感恩人或者大自然,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和要求他如此。爱不是付出,爱是彼此之间流动的滋养。

这里我想补充说一下,爱的教育、孝道的教育重不重要?《大学》里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朱熹说:“明之也。”就是擦亮、使之复归明亮的意思。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的意思是,那德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朱熹说,明德,是人天生的灵性,是“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所有的道理你都知道,所有的事你都会处理,但是后来怎么就不会了呢?一是为气禀所拘,二是为人欲所蔽。气禀、人欲,先天本性、后天习气都在影响着人,使原来的“明德”被遮蔽。那么,教育,就是起到擦亮、使之复归明亮的作用。所以,教育还是需要的,不能因为有自然、天性就忽视了教育。

子曰:“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又根据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地推行就可以成功,国家之所以不必采取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自然的根本天性。

一些父母因为没有爱的能力,所以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觉得劳累沉重,不停地损耗自身能量。在这些沉重、痛苦的感受的驱使下,就会期待对方要感恩自己、回报自己。比如很多妈妈会对孩子抱怨“我这一身病,都是为你付出累出来的”“我放弃了前途,都是为了你”“我痛苦这么多年不离婚,就是为你有个完整家庭,你可得好好学习光宗耀祖,将来好孝顺我们”。可想而知,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有多难受、多沉重,恨不得剔骨还肉。

我经常提醒周边的人,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因为孩子,我们有机会让长辈给我们的父爱、母爱流动下去。只从“我”角度去要求,这是自私的。

最后想说下,很多不怎么读圣贤书的朋友会人云亦云地说经典里传播的是愚孝,这个我不认同,所有经典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些“愚”是现代人自己的无知,或者没有能力分辨造成的。自然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其思想今天依然存在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你不读书,你怎么知道《孝经》也明确指出:“孝”并非盲目地服从长輩,对于他们不对的地方要勇于直谏,“诤”亦是孝的表现。

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参与讨论,我们共同修齐治平,周末愉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