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心理信箱」:小孩子爱吸吮手指是怎么回事?

孩子的一些小毛病会让很多家长困扰:抖腿、吸吮手指,频繁眨眼等…

想要改掉孩子的坏习惯的话,一定要先从孩子的需求入手。今天我们就以吸吮手指为例子来讲一下。

先来看一位妈妈的困惑:

这位母亲您好,同样身为一名父亲,我很理解你现在焦急的心情,深感您作为一名母亲的担当,求助专业人员是正确的选择,感谢您的信任。

我们知道,吸吮手指是婴儿的正常行为现象,称之为吸吮反射。这种现象在孕18周时就已经出现,如果有合适的柔软物体触碰到婴儿嘴边,便会有吸吮动作,婴儿在羊水里无所事事,也会主动的吸允自己的手指自娱自乐。

出生后,吸吮反射仍然存在,这是和寻乳反射一样,是先天性的生物行为,是哺乳动物的求生本能,属非条件发射。

吸吮反射一般会在一岁内基本消失,宝宝的感觉器官已经发展至可以主动求食,且父母有规律的喂食形成条件反射,于是寻乳,吸吮等非条件反射会逐渐消失。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在“口欲期”期的快感来源于口唇吸吮的感觉,无论吸吮乳头还是手指,都满足了心理结构中对“本我”的需求。

婴儿尚无意识时期,对“本我”的需求藏在潜意识里,需求得到满足的话,能够消除不安、紧张的情绪,具有镇静、安抚的作用。

反之,口欲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这种缺失的“阴影”可能会一直陪伴着,成年人会使用自己的方式来补偿口欲期的“缺失”,如吸烟,嚼口香糖。

弗洛伊德也现身说法:承认自己嗜吸雪茄,就是对幼年不口欲没有的到满足的替代。

您的女儿已经十岁,吸吮手指显然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坏毛病”,这一定反应了孩子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想考虑到孩子是否有发育和营养方面的问题,带医院做微量元素测验等检查,如有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治疗。

在排除以上的生理问题且经过治疗后,吸吮手指行为仍然没有好转,则可以选择到心理门诊进行治疗,与我同行的治疗师们,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通常会这样分析。

首先,考虑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问题。原发的生理原因通过前面的躯体检查己经可以,原发的心理原因要考虑与吸吮反射相关的吸吮行为,然而从年龄与社会功能上分析,反射行为应该早已消失,那么只能从继发的角度来解释了。

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很多的儿童,都是继发性的“获得”了这一行为。可以表明,之所以儿童如此“欲罢不能”,一定是因为能够从中获益。

下面,我们来分析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前面提到过吸吮手指有安抚、释放情绪的的作用,

当孩子会遇到一些没有经历过的,困难无比的事情,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形势要求她迎难而上,学习新的经验,但是以她的心理储备不足以提供内心保护,她需要更简单直接的心理支撑。

于是会她本能的或不自觉地发现,自幼以来就有这种安抚作用,于是观在借此回避痛苦、自我慰藉。这就是她从吮指行为中获益之处。

这种自我保护行为比较幼稚,在心理学中归为一种“退行性"的防御方式。

下面的关健环节是,如何解决根本问题。既然已经发现:吮指是表面见象的“标”,而心理应激才是核心问题的“本",我们就可以在帮助孩子处理紧张情绪上多下功夫。

按专业的说法,这种紧张情绪属于焦虑现象。焦虑不一定都构成严重的疾病即焦虑症,但生活中它却无处不在,对身心快速发育的儿童而言更是如此。

孩子遇到闲难时,她首先想到求助的对象是母亲,如果母亲不能及时出现,手指放在嘴里可以当成母亲的替身,以解燃眉之急。

母亲如果能不厌其烦地呵护、陪伴孩子,她自然会放下这种幼稚行为,但是如果母亲缺乏耐心甚至带着情绪来简单制止,就相当于将困境中的孩子远远推开,自然没有效果,甚或雪上加霜。

因此,作为家长的自我情绪调节非常重要。否则,负面情绪在家庭中弥散,久而久之会使问题固化成顽疾。

正面的建议是,家长要多和孩子共处,加强互动,找到一些共同的兴趣和健康的心理减压方式。如:旅游、参观、运动、娱乐等…

在互动中,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任务上,通过积累获得感增强其自信,逐渐有勇气面对压力,不再以吮指等方式回避问题。

家长也可以通过陪伴、指导、逐渐传授生活经验、学习方法,鼓励孩子学会成熟的应对方式。

当然,专业的心理治疗或咨询始终是必耍的,如果问题严重,更需要及早到儿童心理门诊求助,相信会得到及时、专业、有效的防治建议。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家庭幸福!


本文作者:彭旭

北京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