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用经济激励的家长,弄错了短期方法和长期方法的区别

烟酒不分家,周末和朋友家庭聚餐,喝到高兴处,朋友发现他的烟抽完了。他招招手,喊自己的儿子过来“出去给爸爸买盒烟去。”

因为两家的孩子正玩得高兴,所以他儿子扭捏着不想去。

“剩下的钱都是你的。”朋友胳膊一挥,使出了杀手锏。

我看他儿子心里盘算了一下,接过钱爽快地出发了。

“你这招挺好使啊,立竿见影。”我说。

“那是啊,你看我这一方面让他知道了家里人要互相帮助,一方面又顺便培养了他的财商,是不是一箭双雕?”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用过他这个方法,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难怪他得意。不过,这却不是值得鼓励的方法。

儿童教育专家艾丽卡·雷斯切尔认为,经济激励可以偶尔用于激励儿童去做他们不愿意参与,但又非做不可的事情。比如接种疫苗时的打针。但经济激励却不能频繁和系统性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也就是说少做有效,多做有害。因为频繁使用经济激励会对孩子产生3个负面的影响。

一、降低孩子做事的内部动机

人类的行为动机有两种,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研究发现,当不断提供外部激励后,人的内部动机就会降低。

有一个小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一个安静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位老人,有一天,附近跑来了一群顽皮的孩子,他们每天都来这里追逐打闹,吵闹声严重影响到了老人的休息。

在各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开始每天根据吵闹声的音量给孩子们发钱。

可别以为是谁的音量小给谁钱,相反,谁的音量越大给的钱就越多。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老人开始逐渐减少发钱的金额。最后,无论孩子怎么吵闹老人也一分钱都不给了。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既然不给钱,谁还叫给你听啊!”从此再也不到老人的附近来吵闹了。

故事中的孩子刚开始是因为内部动机驱动,吵闹本身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而后来在金钱的干预下却变成了外部动机驱动,当老人撤销了外部动机后,以前相应的内部动机也跟着消失了。

二、有些行为本应该是孩子应尽的家庭职责,却被异化为金钱交易

就像我朋友儿子那样,本来帮助爸爸出去购物,是家庭成员之间正常的互助行为。可是孩子却形成了需要经济激励的习惯。

这还算是好的,有些孩子即便是自己该负责的家务,也需要家长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钱才肯去做,这对于培养孩子担负责任没有任何好处。

三、经济激励不能为孩子提供发展自律和自控能力的机会

经济激励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家长希望孩子去做的事情,比如家庭作业、做家务等等。

所有项目都出自家长的考虑和意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无形中被剥夺了鉴别和选择哪些事情应该做的机会。

学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即便这些事可能并不喜欢,却是孩子必须要培养的一项能力。

想想我们成年人有多少非常值得去做,也非常重要的事情,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想做就会轻易放弃。

比如健身,据说国内的很多健身房盈利模式并不是以日常经营为主,而是以劝说人们提前办理会员卡为主要收入来源。因为他们知道,大部分人只是想想,并不会真的去做应该做的事。

因此,避免经济激励,让孩子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自控力和选择能力,他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把握住自己。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不用经济激励,有什么好的替代方法吗?

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将经济激励稍作改变,去掉经济激励部分,换成精神奖励。

也就是说,给孩子们的激励主要以认可和表扬为主,同时说明理由,变想做为应该做。

比如,当你希望孩子和你一起打扫房间时,可以这样说:“宝贝,到收拾房间的时候了,我知道你有些累了,但是我们共同使用这间屋子,为了让房间保持整洁,你也需要做出你应该做的那部分工作。”

如果孩子配合了你的要求,那在完成之后我们要及时给予孩子口头的肯定和表扬。比如,“你把衣服叠得很整齐,地面清扫得很干净,我为你的劳动感到很欣慰。”

如果孩子拒绝了你的要求,那应该向他重申你的要求,并且提出严肃的警告,告诉他假如他不参加劳动将会受到处罚。当然,具体如何处罚,建议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想好再实施,避免处罚不当。

经济激励只适用于短期的、偶然的事情,对于生活和学习中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应该实事求是的告诉孩子真正的理由,并在他努力实施时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自制、自控、有责任心和充满竞争力的孩子。

「关于我」二孩爸爸,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理念践行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深度阅读爱好者。关注我,为你拆解育儿书籍,精选最新育儿理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