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孩子对抗,争夺权力,你会掉进孩子挖的陷阱里

昨晚,老公收拾房间,将二宝丢得到处都是的玩具放进收纳箱,二宝则趁着爸爸不注意,将收纳箱的玩具丢出来,于是,家里就出现了“狗熊掰棒子”戏剧性的一幕。老公生气了,吼了二宝两句,“你要是再丢出来,我就打你屁股了。”

本以为这样的威胁会起作用,但老公低估了二宝,二宝根本不当回事,总是趁着老公转身收拾玩具的时候,偷偷地把玩具从收纳箱里拿出来,丢到地上,然后迅速地跑到一边躲起来。老公越吼二宝,二宝丢得越起劲。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你越是不允许孩子去做什么,他越会去做。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越有主见,当他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时,我们通常会说一些高频的表示禁止含义的词,比如“不许”“不能”“别”,即使你把这些词挂在嘴边都没有用,说不定还会让孩子“报复”你,故意和你唱反调,这是为什么呢?

禁果效应:越禁止越糟糕

要解释上文提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心理学效应——禁果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这种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禁果效应,即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禁果效应的发生与两种心理有关,分别是好奇心理与叛逆心理,这两种心理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会产生莫名的好奇,驱使自己去探索。比如,孩子发现插上电源,电视就能打开,所以,他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插头插在插线板上,父母肯定不会允许孩子有这样的危险行为,但我们的制止不会有用,因为孩子还没搞明白为什么把插头插在插线板上,电视就能打开。

另外,人天生不喜欢被束缚,追求、向往自由,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就在为捍卫自己的“权力”,用哭闹的方式向父母抗议,比如,他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开门。总之,只要他想自己去做的事情,被别人制止,他就会反抗。

我们还可以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越禁止越糟糕的现象,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回想一下,当孩子反复出现某种不好的行为时,我们是不是会变本加厉地去训斥孩子,制止孩子的行为呢?最终演变成了亲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殊不知这反而让我们掉进了陷阱,因为这很有可能会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

有时我们明明知道禁止是没有用的,但是还会反反复复地使用这种方法,这是为什么呢?想一想当孩子有不好行为时,我们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

这是我们经常忽视的问题,我们很少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会自动地通过控制外在以缓解焦虑或者恐惧,以为这样就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也就是说,我们禁止孩子的行为是受内心焦虑驱使的,这往往很难对孩子起作用。

以文中开头二宝乱丢玩具为例,老公看到孩子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内心已经很烦躁了,而二宝又火上浇油,将玩具从收纳箱里丢出来,所以,老公会着急地去制止二宝,以为这样做是对的,可发现这根本不管用时,我们就会向孩子发难,“你到底怎么回事?”而很少去思考怎么做才能有效。

如何使被禁止的行为减少

当孩子有些不好的行为时,我们越禁止越糟糕,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有效,使禁止行为减少呢?

1.忽视孩子的行为,不做反应

比如,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用筷子轻轻地敲打碗碟,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但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就可以视而不见,不回应他,不使他的行为得到强化,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你越制止,往往越适得其反。

2.利用正强化的积极作用

既然任何对强化的控制都是对行为的控制,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正强化的积极作用,去强化我们希望孩子所做的行为。正强化是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经常马虎,你批评了他很多次都没有用,有一天,他的作业比之前要了一些,那么,我们可以对他说:“你今天的作业比之前的作业进步了,希望你明天会更好,加油啊!”

当然,孩子马虎的习惯不是一日之寒,并不是我们给他几次积极的正强化就能改正过来的,我们需要有耐心,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有效果。

3.巧用禁果效应

妈妈为了激发小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她故意对小美说:“你们现在的数学题太难了,我一个大学毕业生有时候都不会做,你看这道题,我就想了好久,还没有思路,我觉得你做起来就很困难了。”

“真的吗?给我看看有多难,说不定我能做出来呢?”小美兴奋地拿过妈妈手里的数学书。“我都做不出来,你还能做出来?”妈妈故意装出有些轻视小美的样子,小美很不服气,认真地做了起来。

禁果效应产生的两个心理原因,一个是好奇心理,一个是叛逆心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心理做文章,刚才我说的是这个案例,是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理。

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比如,孩子不喜欢吃南瓜,你可以尝试一种新烹饪方法,然后对孩子说:“这是我新学的一道菜,反正你不喜欢吃南瓜,你就别吃了。”孩子可能会很生气,“凭什么不能让我吃,我就要吃。”

总之,教育孩子不能光靠武力镇压,还要学点心理学知识,智取熊孩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