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颜值、家庭背景,斯坦福博士给出答案

每当同班的家长聊起乐乐这孩子的时候,都忍不住要点头称赞。这个孩子在8月份出生,是他们班里最小的一个,能力并不出色,更比别的孩子都矮了一头,却有股子拼劲儿。

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家长们都看到过他摔跤,还有一次直接冲到树丛里,腿上身上刮了许多小伤口。这孩子跟妈妈哭了两声,就去搬起自行车接着练。一两个星期之后,他已经是小广场里自行车骑得最好的幼儿园小朋友了。

美国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斯曾对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西点军校学生进行统计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差别、成年后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智商、颜值、社交能力,甚至与家庭背景、安全感的关系也不明显,而在于孩子是否拥有坚毅的意志力。

回想一下那些曾经触动我们的伟人成功故事,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结论。无论伟人们有怎样的童年、怎样的背景、怎样的机遇,坚毅的意志力都是他们共同的“成功特质”。而当一个孩子能够拥有坚毅的意志力,甚至可以断言:他的人生已经成功了大半。

那什么才是坚毅的意志力,怎样才算拥有这种“成功特质”呢?

坚定:相信失败不是永远的,始终保有前进的热情

马云成为传奇之前,经历了三次复读仍然离当年的本科分数线差5分,毕业后他求职屡屡受挫,创业时他的梦想被众人嘲笑。这么多次的失败,却始终没让他“妄自菲薄”。坚定不仅仅是面对一次失败的信心,更是面对一连串失败时,仍然保有当初的热情和信念。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并不总能收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是每次努力,都能得到对应的成绩。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平淡、甚至小打击不断。数学题解不出、作文写不出、默写被点名,面对这些小挫折,孩子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心里能量,相信“失败不是永远的”。

耐心:明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边努力一边等待

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学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陪孩子学过乐器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急三火四的要求孩子每次都把曲子弹到完美,不如耐心的一小节一小节的慢慢练习,练的次数到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小时候孩子搭积木,常常只垒了几块就倒了,这时候能不哭不急,重新搭起,这就是“耐心”。而这样的耐心无论在上学的时候练字、练琴、练计算、练作文,还是在成人后扎根某个行业,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努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用行动力表达意志力

记得把两个儿女送入哈佛大学的于巾帼曾讲过这样的例子:她身边许多孩子都说自己的目标是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大学,但是他们却从没思考,需要为了这个目标付出怎样的努力。于是,这些目标成了空想,耐心不过是不努力的借口而已。

每个孩子都曾立下伟大的志愿,科学家、医生、设计师,但有几个孩子懂得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耐心不是空空等待、坚定更不等于接受失败,努力才是梦想成为现实的基础,行动力才是意志力的体现。

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郭靖”,是坚毅意志力的“代言人”。傻乎乎的郭靖学东西总是很慢,但他却会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练下去,最终成为书中的一代大侠。也许因为“太傻”,郭靖仿佛从没想过“失败”这件事儿,他只是努力的做到更好。

郭靖是在学了降龙十八掌后一飞冲天的,而作为家长,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让他们拥有通向成功的“武林秘籍”,练出坚毅的意志力,不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度过人生?

关注过程,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种认为人的能力、智力都是变化的、可以拓展的思维模式。这个理论由斯坦福大学的Carol Dweck博士近几年提出,她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坚毅的意志力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Carol Dweck博士通过研究10岁孩子的思维模式,发现那些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能够变好”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毅的意志力”,大脑也表现更加活跃和积极。而另外一些选择逃避的孩子,大脑则没有什么活动。

这从脑科学的高度,再次印证了“坚毅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共同特质。而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1、夸孩子的努力,而非成绩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如果你冲口而出的是:“你真棒!真聪明!”那么孩子刚刚与一次接近“成功特质”的教育失之交臂。因为无论“棒”、还是“聪明”,都是结果,而非过程。

要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关键是让他理解自己可以越来越棒、越来越聪明。你可以夸他:“我看到你前两天一直很努力”,或者“我看到你的作业非常认真”,或者干脆问问他:“你做了那些努力来获得这样的成绩?”

这样,你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过程”,并告诉她优秀的是这个“过程”而非“结果”,这会鼓励孩子不断的重复这个优秀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一次好结果而沾沾自喜、不会因为一次糟糕的考试一蹶不振。

2、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批评后果

有位科学家回忆妈妈的教育时,说起这样一个故事。自己把一瓶牛奶洒在地上。这时,妈妈没有责怪,而是拿了海绵、抹布两种材料,让他选一种把牛奶打扫干净。

不能不说这位科学家得好好感谢妈妈,因为她没有把孩子扔进自责的漩涡,而是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就会更愿意挑战,不怕犯错。这不正是坚毅意志力的体现?

运动中成长,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

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个观点,锻炼孩子坚毅的品格,需要通过运动的方式,而且越早越好。因为人在运动中得到的体验最直接、也最极致,这些儿时的极限体验,能够在孩子脑海里形成观念和鲜明的记忆判断,并在以后遇到类似心理体验时发挥作用。

1、带着孩子去长跑,体验什么是坚持

3岁以后,每周带孩子去“长跑”一次。中长跑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孩子会感到胸闷、四肢无力,难以跑下去。这个时候,一定让孩子坚持下去,就会迎来所谓的“第二次呼吸”,所有不适感消失,动作又变轻松了。

跑过之后,问问孩子的感受,告诉他人生中也是如此,当你觉得再也跑不动了,只要再坚持一下,也许就海阔天空了。

2、送孩子学游泳:“濒死”的时候要不停扑腾

孩子到了四五岁,要教他游泳,可以交给培训班。学游泳没有不喝水的,喝了水又往下沉,这会让孩子产生“我要死了”的感觉,他必须不断的扑腾,不断的滑水,才能浮起来。

有过这样的经历后,问问孩子在喝水之后,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告诉孩子,人生无论如何下沉,只要不断的扑腾,别停下,就一定能回到水面。

马云曾说:“激情很重要,但短暂的激情没有用,长久的激情才有用。傻坚持比不坚持要好的多。”

培养孩子坚毅的意志力,教会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要比考个重点中学、985大学重要的多,您的看法呢?

我是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孩子。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枫糖妈妈,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