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两岁的“捣蛋王”,爸爸妈妈该不该帮忙?听听育儿专家怎么说

两岁的孩子刚刚走得稳,正是喜欢在家里四处游走“惹祸”的岁龄。爸爸妈妈一会儿看不到,孩子不是在翻箱倒柜,就是在专心地破坏东西。很多爸妈提起这个岁龄的孩子都连连摇头,称这个年龄段为“可怕的两岁”。我家小妞正是处于这个阶段。除非她睡着,否则都在不知疲倦地倒腾,要么把一些牛马不相及的东西收集到一起。比如把各种玩具、食品、衣物都装进一个纸箱。要么破坏东西原有的秩序。把抽屉里的袜子、床头柜里的小零碎全部翻出来,扔到地板上。还喜欢凡事都要自己动手做,喂饭不吃,偏要自己上桌,不一会就把餐盘里的饭菜都泼洒的身上、地上到处都是。这时候看不下去的爸爸往往就会加以阻止,对小妞说“不可以”或者说“爸爸来帮你”。但往往这个时候,孩子会更爱发脾气,不但加大力度泼洒、抓扔食物,还会做出跟爸爸对抗的表情跟手势。爸爸埋怨我太惯着不管才这样,我跟他说不要管太多。

蒙氏教育体系里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的发展主要有四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是新生儿触觉、味觉敏感期,什么都要摸一摸,尝一尝;第二个是孩子重视外部秩序,看到原本的东西变换了位置会不开心,非要放回原处才行。有的孩子换了新环境不睡觉也是这个原因;第三个是孩子喜欢内部定向,对自己的身体协调等也需要一个固定规律。比如换了抚养者照顾孩子他会哭闹;第四个就是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完成的,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反抗爸爸妈妈所谓的“帮助”,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是阻止他正常智力发育和肢体协调能力发育在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爸爸妈妈要有耐心,不要打断孩子,不要急于叫停,更不要随意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在大人看来孩子简直是个造反派,但在孩子心里,他正在做自己该做的“正事”。千万不要阻止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那等于阻止了孩子的发展。

熊孩子捣乱还不能阻止,那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

  1. 等孩子玩够了,爸爸妈妈再过来从餐椅上抱开孩子,帮他清洁手、脸和衣服,清理他的餐桌区域。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但最会察言观色。他会观察爸爸妈妈所做的一切,注意到自己惹下祸的后果。细心的爸妈会发现,两岁的孩子对一件事的沉迷并不会持续多久,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等一会。比如他坚持自己吃饭,抓扔、泼洒这些行为最多也就十来分钟他就玩够了。两岁的孩子也惹不了多大的乱子,大不了就是爸妈辛苦些。
  2. 爸爸妈妈在清理的同时,不要忘记温柔且坚定地告诉孩子,下次要注意,不要搞得这么乱,否则爸爸妈妈还得清理。一次两次孩子虽然不能全听懂,但结合爸爸妈妈严肃的表情以及爸妈所做的事情,重复次数多了,他慢慢就会开始懂了。据说孩子要听过上万次“爸爸”、“妈妈”的发音才会叫爸爸妈妈的,所以,我们不要指望跟孩子说一两次他就要记住。爸爸妈妈跟孩子讲道理时不要训斥、指责孩子。记住,跟孩子沟通的原则就是:温和而坚定!

干涉孩子的不当行为,爸爸妈妈的态度也要“温和而坚定”。

比如孩子要动排插,爸爸妈妈就要坚定地把孩子抱离,并温和地告诉孩子说“排插有电危险,不能动!”。但只要没有涉及危险,不会酿成什么大祸的情况,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行动横加干涉。比如,嫌孩子走路慢、老摔跤,就干脆抱着孩子走。

孩子靠他自己感知世界,对于小小的他来说,每一天都比我们大人想象的艰难。从跨过一条沟到迈过一道坎,他都要使出洪荒之力。一步一步走来,他需要无数次刻意练习。所以,爸爸妈妈不要看到孩子走不快,一着急就把他抱起。当然,当孩子走累了需要爸妈抱抱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不要故意拒绝,说让孩子继续练习。那样孩子就会感到很委屈。前两天我看过一篇文章写道:做脚手架父母。文章提出爸爸妈妈要充当孩子的脚手架,当孩子自己可以的时候,爸爸妈妈要远离。在孩子能力所不能及时,爸爸妈妈化身为孩子的脚手架,及时给孩子助力一把。爸爸妈妈做到这样对于孩子的自身发展就足够了。

如果在某一项活动中,爸爸妈妈帮得太多,孩子就会产生依赖,还会放弃学习。

最常见的就是喂饭问题,其次是走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南方孩子身上最为明显。闽南这边六七岁的孩子,爷爷奶奶在身后追着喂饭的很常见。我还见过六七岁还让爷爷奶奶背着送去学校的。或者放学后家人用婴儿推车推回家的。长辈宠孩子,宠得过头就是溺。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这样对孩子也非常不公平。等于大人剥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能力。孩子的每一项行为能力都需要从小不断练习,没有经过练习,指望他长大就自动什么都会了完全不现实。哪怕是像吃饭、走路这么平常的事。被追着喂饭的孩子食不知味,还会影响肠胃。长期不用走路的孩子影响身体发育,严重的会失去行走的动力。

《海蒂和爷爷》电影里海蒂的朋友克拉拉一直坐在轮椅里,她并没有失去行走的能力,而是失去了走路的动力。可以说克拉拉得的是心病,而不是腿有问题。克拉拉家世优渥,她完全不需要自己动手生活,更不需要用脚走路。她被要求每天待在家里,即使读书也有家庭教师而不需要去学校。家里像宫殿一样大,她被要求只准在家,不许出去野。她的腿脚失去了用途,所以她坐轮椅而不走路。

这并不是电影手法拍得有多夸张,现实生活中我也遇见过这样的例子。就是我邻居家的孩子,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他从来不走路,每次见到都是她外婆用推车推着。很多次遛娃偶遇,我儿子热情地邀请他一起玩,他也不下车,坐在推车里纹丝不动。跟他外婆攀谈得知,小男孩并不是不会走路,只是不爱走。孩子发育得很好,身高体重都超标,但语言能力不好。听孩子外婆说,孩子父母都很忙,回到家里也顾不上孩子,还总打仗。有一次,孩子的爸爸打妈妈,还惊动了警察。孩子虽然小,但心理知道的不比大人少,他难受还说不出,所以就什么都不想做,失去了行动的动力。

如果孩子放弃了像吃饭、走路这样的技能练习,到了学龄时,还会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让孩子主动探索、自主练习吃饭、走路这些小事不容小觑。对待孩子的自我探索,爸爸妈妈要做到不喝止以及不随意干涉。如果孩子有危险行为,爸爸妈妈的阻止方式要配合“温和而坚定”的原则,在不吓着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知道安全边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