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家长被孩子的一句“不知道”打败?

文:好爸妈在线(如月原创)


“今天参加活动怎么样?”

“不知道。”

“考试难不难?”

“不知道。”

“新来的老师好不好?”

“不知道。”

……

若问一个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最恼火又最无奈的是什么时刻,那一定是孩子说“不知道”的时刻。

当孩子说“不知道”的时候,家长感受到的是一肚子问题,一脑袋好奇突然被一盆冷水浇灭了。

恼火的同时,还无处释放这些恼火,结果更加令人发指地恼火,因为孩子已经给出了终极答案——“不知道”

这个时候,家长的心里就像闷着一个“火药桶”,却只能生吞下去,只能硬生生地湮灭在自己翻江倒海的内心。

每每这种时刻,我总是会想到小时候电视里所上演的,国民党反动派大动干戈并残忍暴虐地对待我党的好同志,就为了“撬开”他们的嘴巴,就为了从“不知道”后面挖出真实内幕。

可我毕竟不是反动派,跟孩子的关系也谈不上敌对势力,而孩子却总是能成功完成坚贞不屈,誓死不吐真话的“保密”任务。

“不知道”的背后,可能是一个不会提问的家长。

沟通真的是一门学问,而亲子沟通更具有哲学意味。

遥想几千年前,圣贤如苏格拉底,如亚里士多德,如孔子,他们都是通过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蒙昧的青年人积极思考。

一部《论语》正是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对各类问题的思考,往往在一问一答之间,既启发了众人,又统一了彼此的价值观,这是多么伟大的谈话总结。

作为家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孩子的导师,要引领孩子的思想,指导他的生活,因此,必要的沟通技巧还是要掌握的。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必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年龄、阅历、角色所决定的,不能逃避的责任。

要想让话题能够顺利进行,家长的沟通技巧,提问方式至关重要。

技巧一:多提问“什么”少问“怎么样”

例如,“你说说今天的电影怎么样啊?”这样笼统的问题,总是让孩子不知所措。

“怎么样”之类的问题,需要高度总结、提炼的能力,需要对事情有整体性的把握,这显然是超出孩子的思维水平。

在面对这类没有明确方向所指的问题时,孩子的自然反应就是“不知道。”

要改进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

“今天的电影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环节?”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节?”

“有哪个角色让你觉得很佩服吗?”

这样细节化的问题,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判断范围,也帮助他从经历的一系列的事件中筛选、澄清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情况。

技巧二:多问“什么”少问“为什么”

家长跟孩子聊天最容易把天聊死的问题就是“为什么?”

例如:

“你喜欢今天的电影吗?”

“喜欢。”

“为什么喜欢?”

“嗯嗯嗯……不知道。”

“为什么”这类问题,需要很强的内在逻辑感,尤其是对前因后果的感觉要了然于胸。

而孩子的思维,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凭借对事情的直观感受和印象。

所以当被问到“为什么”的时候,孩子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所以他会说,“不知道”或者“不为什么”。

所以,就上面的问题,不要问孩子“为什么喜欢?”

而是可以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个情节?哪个角色?”“这个角色、情节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其实,这就是把“为什么”这个问题给切割成具体的问题,而这类问题也会收到明确的答复。

如此的一问一答,多循环几轮,就一定会有一番畅快的谈话。

技巧三:巧用选择性问题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也问孩子细节性问题了,可是孩子的反馈还是不积极,那该怎么办呢?”

例如:“今天的电影,你最喜欢哪个情节?”

孩子可能还是会答:“不知道。”

那么,你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性问题。

例如:

“今天的电影,你喜欢那个飞车的情节,还是逃跑的情节?”

“你喜欢战斗的情节,还是主人公最后牺牲的情节?”

选择性问题的好处在于,给回答者一个限定,二选一或者三选一,使回答者便于判断并做出决定。

选择性问题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提供多重选择,反复使用。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提供有限选择”

因为太大的选择空间,往往会给孩子产生判断的困扰和负担。

为了帮助孩子有效率地完成任务,家长可以先完成一部分事先的筛选,进而给孩子有限的几个选择。

所以,之前的选择性问题,最终总会帮孩子澄清他喜欢的情节,这就是帮他筛选的过程,也是促进孩子思考的过程。

“不知道”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没搞懂问题的孩子。

在解决了沟通技巧的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给出“不知道”这样的回答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不知道”意味着对所问的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不明白问题的期待,不清楚其提问目的。

这是一个事实,对不明白的问题就回答“不知道”,所以,一个回答“不知道”的孩子,很可能是一个没搞懂问题的孩子。

既然孩子的“不知道”就是不懂所问,那么,家长判断孩子是否搞懂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个判断过程,依然需要家长进一步提问。

例如:

“妈妈刚才的问题说清楚了吗?”

“你能说一下你对我刚才的问题的理解吗?”

“你觉得我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这些问题的目的只有一个,促使孩子进一步说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从而判断孩子是否理解了家长的问题。

这时,孩子也许就会说:“我不明白你的问题。没搞懂你的问题是什么意思。”

当然,他也许会理解的非常到位,那么家长可以重复之前的问题,或者换一个提问的方式,让对话进行下去。

“不知道”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没有沟通意愿的孩子。

在解决了提问技巧并澄清了孩子对问题理解无误之后,如果孩子仍然给出 “不知道”的回答,那么家长就要警醒了。

因为,此刻的“不知道”并不是不懂问题,也不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而是不想回答,不想把对话进行下去。

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会用“不知道”来表达拒绝沟通、拒绝对话,孩子也是如此。

而作为家长,我们就要反思,是什么阻塞了与孩子之间的“言路”?

我想应该是过去经年累月不愉快的沟通体验所导致的。

许多家长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是一副警察审问嫌疑人的姿态。

这类家长很擅长根据孩子谈话中的“蛛丝马迹”脑补出各种潜在的失范行为,从而占据制高点,对孩子进行批判。

这样的情形多了,孩子只会感到与家长之间无法弥合的“代沟”,从而拒绝沟通。

思想家卢梭说过:“这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而我们有些家长特别擅长“讲道理”,尤其擅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他们把和孩子的每一次聊天都要做成“语重心长”的思想工作。

这样做,除了家长自我感动,孩子迟早会麻木,并选择从亲子沟通中逃跑。

总之,我们作为家长不要从表面意义上看待孩子的“不知道”。

只要家长掌握沟通的技巧,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相信孩子就不会用“不知道”来当挡箭牌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